nobody 发表于 2012-1-8 11:53:36

佟屏亚:点评2011年种业要事

佟屏亚:点评2011年种业要事

    1.“矮败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温总理为浚单20取名“永优”;3.“超级玉米”寿终正寝了;4.失控的被套牌种子—吉祥1号;5.超级稻认定蒙了多少人?6.央视播发“洋种子”来势汹汹;7.商业化育种必须与科研院所分离;8、《管理办法》推动企业兼并整合;9.农业专家揭穿转基因水稻造假;10.“转基因办”刊发广告误导公众.

    1.“矮败小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刘秉华主持的“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刘秉华及其研究团队经历近30年的系统研究,创造出矮败小麦,建立了基于矮败小麦的高效育种方法,育成小麦新品种42个,推广面积1.85亿亩。(《人民日报》 1月15日)刘秉华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备受关注,但最引人瞩目并惊愕的却是36位排名获奖名单,除主持人外,从第二名起隔三岔五竟然是院长、校长,以及所长、书记不少于七八位,这些人已经入官十几年,更换过几个单位,也不是研究小麦的,甚至和这项成果八杆子都打不着。他们明白,这块金字招牌肩上扛,可以评职、增薪、升官乃至开通一条进入院士的通道。

    2.温总理为浚单20取名“永优”

    1月22日,温家宝总 理到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考察,听取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介绍培育的浚单20玉米新品种的事迹。温总理满含深情的说:“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摆在多么重要的位置都不为过,只有农业科研人员扎根基层,才能和农业结合起来,农民才能受益。”温总理说,我给浚单系列的玉米种子起一个新名字,叫“永优”。我还要手书出来,送给老程。(1月24日《河南日报》)一个“永优”千般情,一个“永优”意万千。一是嘱托。各级领导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研人员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希望。希望农业科技人员能够扎根基层,注重实践,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新品种来。这是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农业科技人员的号召和期盼啊!

    3.“超级玉米”寿终正寝了

    3月31日农业部发布种子质量监督抽查通报称,登海605玉米种子发芽率不合格,勅令退市。至此,“超级玉米”算是寿终正寝了。“超级玉米”是新世纪上演的黄粱梦,发端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谢幕于山东省莱州市登海种业;前者宣称“超级玉米”每年要推广4 000多万亩,后者自诩要培育出亩产2 000公斤以上的品种。经过多年的“忽悠”,共攫取纳税人11 366万元,千方百计“走门子跑路子”审定了4个“超级玉米”品种。2010年登海662黄淮海折戟沉沙,几百万亩玉米发病绝收;2011年登海605因种子质量低劣、发芽率低被勅令退市。受骗农民呼天抢地,经销商人捶胸跌足。正如网上流传的顺口溜:“登海老板赚足了,超级玉米搁浅了,农民种它减产了,经销商家赔憨了,审定委员丢脸了”。

    4.失控的被套牌种子—吉祥1号

    甘肃省武威市农科院万廷文研究员选育的吉祥1号玉米杂交种,先后通过河南省、甘肃省审定,年制种面积30多万亩,推广面积3000多万亩,种子企业实际销吉祥1号150~200万公斤,充其量只能种60万~80万亩。两个数字的巨大差距原因何在呢?完全是失控的“被套牌”种子。(《农民日报》10月25日)一封实名举报信以特快专递直呈农业部部长,揭露西北制种基地有62家种子公司非法生产吉祥1号,其中有著名国企,有知名民企,也有上市公司。农业专家建议,以此为契机,以吉祥1号“被套牌”为突破口,开展一次严厉打击私繁滥制“风雷行动”,整顿西北制种基地,揭开违法造假内幕,为种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法制环境。(据报道,12月敦煌种业公告称,以2680万元购买吉祥1号品种经销权,显示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5.超级稻认定蒙了多少人?

    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通过立项,命名了83个“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14亿亩,亩增产67.9公斤。“十二五规划”要实行超级稻“31511项目”,就是说要“命名”30多个“超级稻”品种,年种植面积1.5亿亩以上,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农民日报》7月8日)农业部品种部门审定了的水稻品种,科教部门又重新给某几个品种命名为“超级稻”,然后以“超级稻认定”名义申报经费立项,就上报列为政绩了。“超级稻”是一个虚拟的浮夸概念,给审定过的品种重新命名“超级稻”,岂非画蛇添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种推广主要是市场行为。政府册封某一品种为“超级稻”,干预了种子市场的正常运行,其公信力将随之扫地。

    6.央视播发“洋种子”来势汹汹

    随着央视镜头把视线引入种子行业。从寿光到吉林,从蔬菜到玉米,到处都显示“洋种子”来势汹汹。画外音:我国种业没有和发展战略相符的市场地位,最致命的弱点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如果中国种业不能改变现状,种业沦陷并不是危言耸听。(《中央电视台》7月20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土地上培育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新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古云: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外种业进入,对丰富种质资源,学习先进育种方法、信息化管理技术、管理理念以及农资连锁经营、全程机械作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样板。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阻挡不住的发展潮流,继续关门自守,机会必将消失,最终会被彻底淘汰。

    7.商业化育种必须与科研院所分离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重点任务第一项写的拐弯抹角,晦涩难懂。通俗地说应是“农业科研从事公益性研究,商业化育种必须分离出来”,特别是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育种,力争到“十二五”末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基本实现“事企脱钩”。这是落实《意见》最难啃的硬骨头,阻力很大,给力太小。科研体制改革是个纲,纲不举,目不张。必须打破科研与企业的蕃篱,让商业化育种从科研院所分离出来,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才能建成品种创新的主体。主管科学研究的科技部还未见诸行动啊!应该从市场化视角,就怎么贯彻《意见》出台一个方案,至少说要公布今年有些什么打算?

    8、《管理办法》推动企业兼并整合

    《意见》确立未来10年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则对准入门槛重新做出规定:注册资本1亿元、3000万元、500万元和200万元(农业部令2011年第3号)。不同利益集团迅速行动起来:一是央企老板忙兼并。以资本收购、控股、联合等方式进入种业,拟建成种业“龙头老大”。二是上市公司购品种。缺乏自主产权品种和研发能力的公司,从科研单位购买品种或招募科研人员。三是有研发能力企业重新定位。规模相对小的公司,凭借其占有地缘、人缘和生态地域优势,合理转型、配置资源。四是中小公司忙联合。有社会背景,有营销地盘,有地方保护,5~6家资产500万元的公司拟联合起来,换个“面孔”,进入“门槛”。真正被淘汰的只是那些“皮包”公司。

    9.农业专家揭穿转基因水稻造假

    5月3日,国务院食品办负责人受李克强副总理委托,召开关于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问题征求意见座谈会。农业专家建言:迄今为止,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是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2009年获得农业部颁发安全证书的转基因水稻“Bt汕优63”,实际上是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把20年前现已“退役”(福建省培育的)水稻品种“汕优63”转入了一个抗虫基因,重新命名为“Bt汕优63”,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严格意义上说,至今还没有发现一种能使水稻增产的“增产基因”。原因是农业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即使培育新的品种,依然要通过常规育种技术一系列操作过程,还要研究与之配套的水、肥、密、保等栽培技术,才能持续提高产量。转基因技术仅仅是常规育种的一个补充方法。

    10.“转基因办”刊发广告误导公众

    网上风传农业部发明白纸力挺“转基因食品可以吃”,最后在《南方周末》12月29日第28版占版面1/3的广告查到,标题“权威部门推出转基因明白纸”,署名“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原来是在“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安全”论坛上,几位博士提出加强科普宣传,解除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疑惑。实在是班门弄斧,太小儿科了,基本概念都搞错了,不值一驳。如,农业上的杂交育种和转基因技术是两回事,杂交玉米、杂交水稻是同种之间的基因重组,精英宣传的转基因技术是不同物种甚至是将有毒生物基因强行转移,影响后代,祸及千秋,怎么能武断地说是安全的呢?“转基办”竟然假借农业部名义精心泡制明白纸刊发广告,误导公众,让农业部和农业部长的脸面往哪儿搁?

http://s14.sinaimg.cn/middle/6a99e823gb5ec360b571d&690
《南方周末》12月29日第28版广告

    佟屏亚博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佟屏亚:点评2011年种业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