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黄金十年,谁与共荣?
【第一期农财点评】黄金十年,谁与共荣?按国家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若政策落实到位,未来十年我国种业航母或将出现。目前的8700多家企业到时可能仅有几百家留下。能够生存下来的有几类企业:有一定研发能力和优势品种的企业;凭借当地稀缺种质资源,靠差异化、优势品种生存的企业;有一部分企业可以转为大企业的制种、销售部门。剩下的大部分企业不能找准定位,则前路堪忧。
2010年种业纳入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政策的“靴子”渐次落地,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参加种业最高规格的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种业发展迈入黄金时期。
十年,一个轮回。今年是《种子法》实施后种业市场化十年,我国加入WTO十周年。10年里,种子行业规模翻了一番还多,从200多亿到550亿,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数千民营企业崭露头角,跨国巨头纷纷抢滩;品种审定数量年年增多,建立起了品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肯定种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更多的弊端也显露无遗。品种多且乱杂,创新不足,企业多小散,竞争力不强,市场秩序差,种业落后危及粮食安全受到高度重视。
种业变局,势在必行。种业发展靠企业,与国外种企竞争也得靠企业,诸项政策都在为企业做强做大、产业突围铺路。4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9月25日开始实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意味着大量的种企不得不退出市场,行政干预加速行业整合。而2011年底至2012年初陆续出台的还有《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
尽管,国家层面的政策在陆续出台,但要真正推动种业格局发生革命性变化,还要看政策的细化和执行力度。可有一点值得关注,无数的国企央企民企,从事粮食加工、化工、乳制品以及投资企业都嗅到了种业政策带来的商机。2011年8月,光明食品集团宣布设立种业公司,欲打通全产业链。这两年规模化程度低的农业逐渐获得资本青睐,而种业新政对注册资金、固定资产与硬件设施的要求,以及种子经销潜在高利润,恰似为资本进入种业量身定做。那些拥有良好融资渠道的企业,在行业整合期将占据先机,有望借机扩张市场份额,实现跨越式发展。纵观发达国家种业发展历程,种业航母成长是行业整合的关键助推力,往往还是化工巨头先出手。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以孟山都、杜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农化企业进军前景看好的种业,凭借雄厚资本和先进研发能力,掀起了兼并收购高潮,迅速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实力,孟山都和杜邦两家巨头就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并将业务向全世界延伸;无独有偶,后期进入种业的瑞士先正达、德国拜耳等都是化工出身。在荷兰,知名家族蔬菜种子企业中除了瑞克斯旺、安莎、比久外,纽内姆、尼克森斯旺、德澳特、S&G分别被拜耳、法国威马、孟山都、先正达收购。
未来十年,按国家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打造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若政策落实到位,我国种业航母出现将不无可能,能生存下来的企业或许仅有几百家。目前的8700多家企业,谁将留下,谁又会被淘汰出局?
目前,在粮棉油种子领域,我国不允许外资设立独资公司,合资公司必须由中方控股,而在蔬菜种子上,外资企业有明显的品种优势,尚无并购案例。一定时期内,我国种子行业的整合将局限在国内企业间,而近两年的并购事例明显增多,上市公司荃银高科收购了四川竹丰种业、华安种业、安徽皖农种业、铁研种业等多家种企;中化集团下属的中种公司控股四川川种种业,投资广东金稻种业有限公司,收购湖南省洞庭高科。另外,化工、粮食加工等企业兼并种企的案例也会发生,一旦大型企业在主要农作物领域稳住市场份额,必将通过兼并蔬菜等种企涉足非主要农作物。
然而,只有具有一定研发能力和优势品种的企业,才能入大企业的法眼。企业实力将很大程度来自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时,对科研院所事业单位改制的实质性参与。另有一部分企业可以凭借当地稀缺种质资源,靠差异化、优势品种生存,还有一部分企业可以转为大企业的制种、销售部门;剩下的大部分企业不能找准企业定位,制订不出适合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则前路堪忧。适者生存,是亘古不变的定律。
来自《农财宝典•种业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