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发展亟需务实的优秀人才
转自张世煌先生搜狐博客一、人才需求缺口突出
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过剩,而质量和结构却不能令人满意,研究生教育更是偏离市场需求。目前,育种有关的毕业生就业不困难,可是职业前景却不怎么好,形成人才短缺与过剩的两难局面。虽然研究生教育重在培养能力,但需求差距不能过大。许多研究生意识到现在的研究方向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抵触,他们困惑,毕业以后的职业出路何在?
我曾经与中国农大毕业的一位博士交谈,他在一家大企业做玉米育种,经常跟踪我的博客,对玉米商业育种有了初步认识,可毕竟是生物技术背景,用了十年时间才刚刚入门。这对国家和企业都是难以容忍的资源浪费。
我们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从欧美受教育归来的L博士在先锋公司不过实习两年,就对玉米商业育种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机制有了较深刻领悟。而在数量遗传学和常规育种方面受过良好训练的T博士,虽然工作年限不长,但他的实际能力已经在挑战全国玉米育种。这样的例子将会越来越多,用不了多久,一批民间育种者将做出骄人的成绩,使许多博士、硕士黯然失色。
这种尴尬既是教育,也是实践问题,但更是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体制弊端造成的。科研项目脱离产业需求;对科技人员的考评以SCI和成果奖励为导向,越来越不顾产业需求,只顾闭门造车。这压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培养研究生根据导师的需求选课题,作论文。现在,农业院校里一些常规育种有关的基础性课程因得不到经费支持而弱化甚至荒废,知识结构不合理,进而影响教育质量。最近几年,政策越来越尴尬,使科技人员成为一支游离于产业发展之外的独立的利益群体。这样走下去,无异于置多数科研机构于死地。
跟育种沾点边的学生基本上做分子和生物技术研究,很少有以数量遗传学为基础和以田间工作为主、以应用为目标的遗传或育种研究。作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学到新知识,但许多研究生的课题缺乏理论深度,只是做知识积累,成为写SCI的工具,自己却很难有智慧启迪。作研究生时适应老板要求,到了社会上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是结构性的人才过剩,但另一方面,则是常规育种人才的严重短缺。
做生物技术研究的学生普遍忽视数学基础,因而逻辑思维能力弱。从表面看是仪器设备的更新与突破促进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但这背后是数量遗传学和数理统计方法的长足进步。科技人员如果缺少这方面基础,便只能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做些知识积累,而不可能有较深入的创新能力,照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虽然中国已经上升为SCI第二大国,但仍缺少创新能力。或许根源就在于此。
二、数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解放初期院系调整,一般专业性强的院校削弱了基础理论教学,这不只是课程设置忽视了基础,更是瓦解了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和文化传承。农业院校受到的削弱最严重。许多农科学生畏惧数学有关的课程,以为高不可攀,其实是文化氛围造成的恐惧心理和误解,但它弱化了思维能力,降低了教育质量。
数学是世界观的基础,尤其是逻辑学的基础。中国农业院校弱化数学有关的基础知识教学,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受到抑制,挖掘理论的深度就很浅。学习数量遗传学、数理统计学,重要的不是掌握新知识领域,而是改变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教育改革的路还很漫长。
三、研究生要做好职业规划
研究生要根据职业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方向,设法调整知识结构,不要只学习生物技术那点知识和技能。导师的需求与你的职业生涯可能不一致。所以,如果将来要成为商业育种的业务骨干,你就要根据产业发展和职业需求重新规划自己。在研究生期间一定要学好育种相关的基础理论,不可荒废。
许多学生到企业以后派不上大用场,而产业发展亟需要的人才又培养不出来。在美国,有两千多名生物技术专业的博士谋不到职位,而另一方面却招不到育种人才。这种矛盾状况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在中国尤为突出。青年学生不应再盲目,一部分人要下大决心重新规划自己的方向,抓住机遇。再过几年,如果西方国家常规育种教育恢复,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满足,恐怕就没有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好机会了。
学习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数量远远超过常规育种的研究生,这是客观事实,那青年人该怎么办?我建议你们不能只会技术,一定要懂得背后的理论知识。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理论基础是相通的。如果把促成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学习好,有可能在生物技术领域成为有创新潜力的开拓型人才,即使转行做常规育种,也能得心应手,较快地掌握育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比一般人才更优秀的骨干育种家。
中国玉米育种基本上还是经验为主。一些人对我说,一百多年来,植物育种的理论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劝我不要浪费时间和精力研究玉米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许多人误以为育种很简单,但实际做起来却很不容易,于是解释不清的现象就归于经验。这是很中国特色的现象,看轻理论,自然就把经验看得很重要。所以,在中国没办法展开大规模商业育种的实践。
忽视理论,就搞不懂数量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技术之精髓。自然也就看不明白现代玉米育种技术是怎么向前发展的。靠避重就轻而走运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年轻人要早早给自己打好理论基础。
四、对研究生的启示
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仅仅是为SCI,脱离产业发展需要,必然产能过剩,影响青年人的职业生涯。或许少数人能够在学术上争得一点地位,但未来发展很吃力。所以,研究生要给自己留一手,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不论将来从事生物技术还是常规育种研究,自己都能适应。
薪酬待遇反映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和价值取向。在北京,博士年薪约10万元,熬到研究员也就20万元上下。受过良好训练、有实践经验的常规育种者,在企业的年薪将数倍于此。大多数研究生不要以为得了博士学位就很管用,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很可能越来越比不过那些田间育种者更有前途。甚至硕士的薪酬都比你高。如果大多数青年人不得不学习生物技术,那就一定要设法学点有用的知识作为职业储备。
研究生如果选定了这一辈子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计较薪酬待遇,闷头做学问。多数人不可因少数人成功就一叶障目,个别人的成功很难复制到自己身上。有幸留在大学或国家科研机构工作,应自知之明,不以分子生物学家自居,只以分子技术为手段,研究遗传或生理学问题,与田间工作紧密结合,或许能有突破或做出实质性贡献。
多数研究生毕业以后不可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其中一些人若立志做商业育种研究,须趁着年轻,系统地自学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和数理统计教科书,否则,难以取得事业成功。社会可以浮躁,但人才成长的阶梯不可以忽略。
推荐Hallauer的Quantitative Genetics in Maize Breeding,这是一本世界各国育种者推崇备至的经典教科书,理论联系实际,逻辑性强,条理分明,可读性强,至今国内外尚无与之齐肩者。
五、企业招聘人才的价值取向和策略
企业招聘骨干人才要重点考察是否选修过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课程,考察数理统计和常规育种知识。这是未来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还要考察产业经验。这涉及到育种理念和管理能力。研究生要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常规育种人才将长期稀缺,国内企业中高端育种人才的年薪酬已经达到10-50万元,而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毕业以后不太容易获得对口的专业职位和优厚待遇。在这个领域里,吃皇粮的机会少,而竞争者甚众,知识储备年限短,更新和老化速度快,几年以后就失去竞争力。即使将来中国企业普及了生物技术育种,也只是少数有产业经验的海归可能获得高薪酬职位,而较容易获得高级职位的常规育种,虽然机会多,却难觅合适人才。
在结构失衡的局面下,有远见的企业不得不到海外去招聘有产业经验的高端育种人才。这对中国企业发展和海外的常规育种人才都是难得的机遇。中国企业正在扩大范围,盯住国外的专业人才。这些高端人才将获得好于在美国公司的优厚待遇,同时获得在较低的起点上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在中国教育和科研体制尚不能满足高端人才需求的背景下,个别青年人要看准方向,学习好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理统计和田间育种的真本事,为谋划职业生涯奠定理论基础。
学习生物技术的博士、硕士不一定都不适合做商业育种,但需要在实践中甄别。建议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它的作用不是培养人才,而是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检验,深入识别那些对企业真正有用的专业人才。
我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忠告,而是从很多企业调研后归纳出来的当今趋势。放在这里,供更多人参考。我相信,大多数研究生读了这篇文章会非常犹豫,若干年以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对职业生涯已经无可奈何,调整和重新规划的机会恐怕基本上错过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