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外来种质问题
作者:张世煌在我出国访问期间,委托秘书把2005年从美国引进的58份玉米自交系、20个群体的鉴定数据和2001年从圭尔夫大学引进的30个加拿大玉米群体的信息(哈尔滨,2006)上网公布。
在2005年引进的58份美国自交系中,包括36份公益性自交系和22份专有自交系。从那以后,我们集中精力引进、繁殖和免费发放解密的美国商业自交系,再没有引进公益性自交系。此后,虽然美国Iowa州立大学又发放了几个公益性自交系,但我们顾不上引进。2006年以后从美国引进数百份种质就都是解密的商业自交系了。
自从李竞雄先生因病卧床和去世以后,我国的玉米育种基本上没有了可持续的创新能力,甚至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曾经以为引进外来种质能够解决育种瓶颈问题,后来发现事情复杂得多,于是转换思路,先从理论上扭转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然后引入先进的种质资源,把理论和技术落实到种质基础。
过去十几年,先是扭转理论和技术误区,然后才是消除种质瓶颈。这些基础性工作逐一完成。现在重点引进先进种质,改造被扭曲的育种方向和种质基础(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和紧凑型)。今后,要转入自主创新阶段。
回国后我注意到网友对引进的美国自交系比较感兴趣,而对加拿大群体似乎热情不很高。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加拿大群体已经开始对我国玉米育种做出贡献,以后的贡献会进一步显现。但这些都是十年前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在起步阶段的试探性种质。
总体来说,我国育种者对群体不感兴趣。基层科研机构和企业研究得少是正常现象,而国家平台机构既不研究国外群体,也不研究中国自己的玉米群体,属于公益性缺位,不是正常现象。
说不正常,是因为中国玉米育种的基础还很薄弱,对种质改良与创新的需求非常迫切。现在,玉米商业育种蓬勃发展,却面临着没有足够和有效种质储备的尴尬局面。按说国家种质库(gene bank)里资源丰富,但不属于商业育种急需的有效种质,对储存的资源缺乏必要的基础性研究,更没有改良和创新动作,当事人的兴趣或者在商业,或者在SCI,心思不在基础性工作,更不在产业服务。农业部种子局曾经对“8+1”寄于厚望,结果大失所望,不仅仅是体制障碍和利益诱导在作怪,而是他们真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拿不出企业需要的有效种质和相关信息。
但是在基层科研机构,却有做出很好成绩的事例,而且成功的事例还在增加。从加拿大群体选育的一环自交系一改紧凑型的弊病,生育期合适,株型清秀而舒展,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等,而且抗病性也比较好。这些加拿大群体来自美国玉米带,但是比美国玉米群体改良得更成功,更接近育种实用。现在选育的很多一环系,农艺性状优于紧凑型和高杆大穗稀植繁茂型种质,如果进一步改良,会比较容易地克服中国自交系的主要缺陷。当然,加拿大种质本身也需要改良和向前推进。
基层科研单位做了很好的研究,取得不错的进展,但毕竟不系统。今后,基础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这个责任只能落在中国农科院和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因为这两者都是国家的平台设施。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拾遗补阙,采取应急措施,但我们只聚焦在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与创新领域,通过科企合作,实施技术、人才、种质对接,扶持产业发展。这是短期应急任务,而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属于国家平台的职责,谁也替代不了。
我国育种人员不但对外来群体关注不够,即使是引进的美国自交系也缺乏深入研究,甚至找不准研究的门道。这不正常。国内育种者普遍以为公益性机构发放的自交系肯定没用处,天下哪有白给的道理?似乎花大价钱买来或者偷来的材料才有价值。如果这种心态继续蔓延,那么即使最近几年引进的美国商业自交系也不会有用处,因为那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免费发放的种质。
中国历来弥漫着主观臆测和想当然,缺少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没有经过干预性试验和解析,就敢下结论,这是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造成这种思维方式的原因是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文明史就从巫术进入哲学阶段,这不能不说是一次跨度很大的飞跃,但是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巫术进入到科学,再进入哲学领域,当然也没有像某些国家那样进入宗教层面。
中国文明史从巫术进入哲学,却没有进入科学层面,本质上也没有自己的宗教。现代科学与教育进入中国至今不过一二百年,放在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至今缺少科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宗教也是外来品,来到中国以后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而不是根深蒂固的信仰,因而精神世界不稳固。这就是某些西方学说趁虚而入的精神、文化与社会原因。
正是由于在文明发展史上,科学缺位,所以最近三十年,中国特别强调科学的重要性,把科学抬到了高高在上的地位,甚至过于急躁而做了些蠢事。但宗教缺位怎么办?色彩浓厚的意识形态说教能否替代宗教?能否提升人的科学素养?历史实践证明不成功。如果不进一步实事求是地对待科技进步和精神世界的思维缺陷,将会拖累中国继续发展进步的后腿。现代化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将难以弥合。
我国农作物育种研究似乎也面临这么一道槛,介于巫术与科学之间,非科学精神对人的思维方法仍然有深刻影响。“超级”和“零缺陷”就是典型的育种巫术,而“强优势”还不能算是巫术类,只能算是轻试验和想当然想出来的国家项目。如果踏下心来查一查文献也不至于犯这么大的错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