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 发表于 2013-10-15 19:13:31

我给体系科技人员的一封信

张世煌

   最近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退一步,进两步”,在发表以前传给了体系内外的一些科技人员,也传给一些企业,供大家参考。虽然曾经征求过很多人意见,但在正式发表之前,还是希望听到反馈意见。下面是我转发文稿时写给体系科技人员的e-mail。正式文稿将在适当的时候上载中国玉米博客。

   玉米产业体系科技人员,附件这个材料标题是“退一步,进两步”,我相信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科技人员读了以后会觉得没有把问题说透彻,甚至没说到本质上。

   仅仅从国家和主产省区试,以及9月份刚在长春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种子双交会展示的160个品种来看,我国玉米育种状况还是很乱。我这篇文章确实没有把问题的严重性说透,因为再说透彻,就要引起双重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弹。以前我说先玉335不代表美国最先进的育种水平,大约落后30年,就惹得大专家大教授老大不高兴,如果再往深了说,必然会刺痛那些人敏感的神经。

   国务院8号文件以后,我国玉米商业育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玉米产业体系的科技人员要清醒,科研机构的育种创新积极性非常低,包括体系的育种科技人员(含试验站)也需要提振创新积极性。我们都知道,不否定品种审定制度,谁也不敢创新,创新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我在即将公开发表的文章里只能含糊其辞,但在这封信中要把实际情况说得更深入一些。

   以往二十多年,我国培育的大多数玉米品种倒退回美国50-60年前的技术水平,个别省市个别科研机构倒退得更远;郑单958大约相当于美国30年前,而先玉335虽然不同于郑单958,但也只相当于美国80年代的育种水平。先锋公司在中国开发先玉335取得巨大成功,但剧烈的人事变动和文化障碍,使他们在中国的育种方向和思路陷入迷茫。这个漏洞没有引起中国育种者的重视,反而在赵久然之流的欺骗性鼓动之下,浮躁地一窝蜂摹仿育种和剽窃育种,围着先玉335“走猫步”和依靠延长生育期混过审定关。无论赵久然还是国家改良中心方面都没有鼓励创新。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岗位专家是否做了足够的创新努力?请大家深思。我认为至今还是犹犹豫豫,态度不够坚决。这就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

   美国孟山都公司在中国低调运筹帷幄二十余年,终于抓住了先锋的空档,在技术和种质安排上超过先锋。按说先锋的种质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先进的,只要先锋不倒闭,其他公司即使三十年以后也未必能超得过。但是,只有先进的种质还不够,育种方向必须正确。先锋在中国的育种方向不过发生了小小的失误,就给孟山都留下空档,很有可能在中国市场上被后者超过。至少在黄淮海市场,先锋可能落在孟山都后面。而陷入浮躁的中国育种者却相当迟钝,看不清或不敢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

   我看了跨国公司的品种试验,感到压力巨大。人家已经大幅度转变了在中国的育种思路和方向,迅速弥补漏洞,转变了育种的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管理部门和科技人员都要清楚地了解这种情况,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要以实际行动带领全国玉米育种队伍改变落后局面。但你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育种理念和振奋创新精神。

   我一直提醒大家,不要围着先玉335和郑单958原地打转,一定要施行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一些教授持不同意见,说我误导全国,浪费了全国青年育种者的宝贵时间和精力。他们的影响力很大,使许多人,特别是基层科研机构对待改革与创新的态度不坚决,造成十三年没有创新和超越这样一个后果。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育种者也脚踩两只船,心怀旁骛,偷看鬼眼行事,在改革与创新方面表现得犹犹豫豫。本质上还是利益当先。我们已经输掉东北玉米市场,再这样下去,有可能输掉黄淮海市场。

   我们引进并发放了近300份比较先进的美国商业自交系,正在做鉴定试验。体系外面还没有得到这些自交系。我希望一切都推进得更快一些!不能四平八稳,美国人不给我们时间。先锋在中国打了个盹,孟山都可没有丢盹,KWS也没闲着。我们还能四平八稳地踱方步么?

   玉米产业体系各方面专家和试验站要从今年南繁开始,加大外来新种质和前育种研究力度。李明顺、曹靖生等要抓紧完成配合力测验的前期准备,明年需要12个试验站参与这项试验。植保专家要完成抗病性鉴定,作物生理专家启动抗非生物逆境鉴定。一些专家长期顶着不办,我只好指定陈新平临危受命,指定王永宏、李明顺和王绍平协助,指挥各路专家和试验站适时启动前育种有关的各项工作。

   育种研究室王×和李×负责繁殖足够的种子,满足植保、抗逆生理和配合力鉴定所需要的自交系和测交组合的种子。必要时,该开的碰头会还是要开,要统一思想和步调,防止出差错。如果中国玉米种业市场失守,节省那一点钱有什么用!在南繁以前就要制定出详细和没有漏洞的工作计划。在海南期间,适当的时候要在田间碰头,讨论和部署2014年的研发任务。而且,要组织几次小范围的研讨会,交流种质研究成果,推动全局的育种取得进展。这些活动要通知对接的合作企业都来参加。

   科企合作是唯一出路,农业部种子局搞了个基础不牢靠的8+1,不但体制和机制失败,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仍然混乱。尽管种子局不支持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的科企合作,但我们的品种联合测试明显好于8+1的品种试验。当然,这只是一年试验结果,我估计那边也看出问题了,他们会采取行动,做出调整。

   我们的优势在于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但我们要有紧迫感,坚持产业技术链(pipeline)和一盘棋(或资源配置,portfolio)的运行机制。育种家要明白,坚持一盘棋式的合作,扶持各试验站的育种研发,扶持对接企业的育种能力建设,我们才能都活下去,才都有出路。包括你们的个人前途,也将与企业共命运,否则我们大家都得完蛋。今天我就在全国玉米界面前重复讲一句内部开会时讲过的话:育种取得突破,要仰仗全国的玉米育种者共同提高能力和水平。

   我们不但要与50家左右的种子企业合作,还要扶持若干社会(个体、民营)育种者,因为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很高,也有一些创新能力,但需要种质资源、技术和信息支持。帮助这些社会育种者,就是促进中国种业发展,也会引导基层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管理部门不大重视这部分社会力量,而我们不能忽视,就因为他们既有创新积极性,又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当然,我们希望这些社会力量最终走上规范的基础种子公司的发展道路。

   顺便说明,农业部种子局亲自操刀分子育种平台,这对我们可能会非常有利。我们要坚持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尽力朝好的方向努力。

   通过今年的品种考察,估计3年以后我们的玉米育种将取得小范围突破,5年以后将有较大突破,而扩展到全国的种质突破将需要5-10年时间。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要一直咬紧牙关,绝不松劲,熬过这十年。

   我希望管理部门明白,这次突破不会是郑单958那样的突破,而是商业育种遍地开花的多元化突破。企业、育种者和管理者都要有良好心态,踏踏实实地从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做起和从区域化育种做起。

   我国玉米品种审定制度已经无可救药。我对品种审定制度的认识逐渐演变,从7年前建议孙世贤施行改良,到2年前建议改革,说明我还是有信心救活品种审定制度。但到了今年就持否定态度,“病”入膏肓,到了不做“大手术”就无法消除病根的地步。下一步将会怎样?我在本文提出品种准入,取代品种审定的概念……需要深思。

   老张

发表于 2013-10-19 11:23:20

品种审定制度有很大的问题,但是这是阻拦外国公司品种进入中国的法律手段,此法律手段可以改变、完善,但不能取消。大家都知道审定有大问题,但是确实是不能取消, 一旦取消,在法律层面我们没有手段区阻拦国外品种在中国市场的准如。

发表于 2013-10-29 13:42:05

河北南部的县象临漳、磁县种河南的品种比较合适,可我们卖河南审定的品种就是违法,执法部门不让卖,卖河北审定的确是不露脸,如果把这个县划归河南就成合法经营了,我认为品种审定要打破行政划分。

发表于 2013-10-29 13:47:06

审定工作常常落后于推广,往往快淘汰的品种才通过审定。审定没什么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给体系科技人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