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发表于 2015-7-30 16:34:24

种业企业的比较优势

作者:张世煌

      昨天(7月19日)上午,我在金种子微信平台与侯云鹏讨论问题,涉及到企业的竞争实力。我强烈地感到企业害怕品种失败,比较寄希望于对品种建立商业保险,而忽视自主创新,对种质创新和技术路线缺乏信心。最后,我不得不安慰说,进入金种子群的都是比较大的企业,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不必担心市场机制和大资本的冲击云云。下午坐下来休息喝茶时忽然想到,我上午说的话可能片面了。有必要深入讨论几句话。

      金种子微信群117人,其中农业部和省种子管理干部和像我这样非主流人士大约25人(含金标记那样的非实质性企业)。这样,企业人士就只剩下92人,大约来自八十几个实体。按说这些企业应该是规模比较大,或者竞争力比较强的吧?不一定。

      企业的竞争实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任何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竞争中,大企业未必胜出,小企业未必落败,就看自己怎么把握。能活下去的企业可能与产区位置有关,与自身优点有关,也许某些缺陷也鬼使神差地使小企业躲避人祸而存活下去。所以,比较优势不是绝对的。

      在今后的竞争中,5000家企业肯定是太多了,这导致许多改革措施和技术援助都没办法落实,甚至连法律都执行不下去。从投资角度来说,维持5000家企业的混乱局面很难吸引外部资本介入,且不说还有知识产权和品种审定这两只拦路虎。

      目前国内种业资产状况令人担心,虽然前三甲的股市价值虚高到300,200和100多亿,但它们的实际资产都没有超过20亿,其他上市企业的实际资产更低于10个亿。虚高的股市价值没有置换成有效资产,这对种业发展绝非好事。这表明,种子企业不敢增加投资,不敢扩大再生产。说来说去,还是心理没底。从这次修订种子法就看出来,事关种业生死存亡的两大拦路虎,企业却表现得软弱无力,不敢说真话,只敢私下里嘀咕。这就是5000家企业的真实力量所在。5000家企业是压在中国种业头上的强大精神压力,意味着替换率会很高,人人自危,所以有人青睐这种局面,但5000家意味着资本效率很低和产业竞争力微乎其微。这就是大家议论保险问题时思想深处的内心矛盾和真实原因。

      今天不讨论那两大障碍(拦路虎),只说比较优势。

      哪些企业会垮掉?是不是小企业一定会跨掉?大企业就能存活?不一定。这取决于5000家企业相互之间的比较优势,而不是一个企业的资产规模,更不是它的股市价值。今天的上市公司,必将有一批死掉或者被别人兼并掉。

      企业的比较优势反应在劳动生产效率上。说通俗些,包括生产、经营管理和研发等一系列竞争要素方面。这与企业的资产体量大小没有必然联系。某些小企业,可能在竞争中胜出,而某些所谓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甚至上市企业必然会死掉一批。这就是比较优势在起作用。小企业如果做成市场亟需而有特色的专业公司,也许就能活,而大企业如果疏忽了改革与创新,只会跟着别人跑,投其所好,投资方向错误,恐怕不一定活得下去。关键是遵循客观规律。

      我这里要说明,中国企业太看重国家项目,其实经常很害人。国家项目的经费不是那么好用的,比如生物技术,要求建试验室,配备人才,购置仪器设备,然后验收。国家给你1000万,不过抛给你一小块鱼饵,等你掏出真金白银,那后果可就惨了。

      现在企业处于打基础阶段。什么基础?产业基础和常规育种基础。科技部门和种子管理部门都忽视产业基础建设,一些留洋的大腕人物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吹生物技术,甚至搞到企业和省里去。这种导向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所有企业的常规育种基础都没有打好,在这种条件下搞生物技术就是置企业于死地,而国内的生物技术研发缓慢,既没有创新性,也没有实用性。生物技术是国家机构的责任,而5000家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就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搞好产业基础和常规育种两个基础。目前国内真正有实力做生物技术的只有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其他企业都老老实实去打造自己的两个基础。任何急于求成都是置企业于死地。

      在这种情况下,或许集中力量搞常规育种能够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而过早投入生物技术,必死无疑。例如奥瑞金、冠丰等。所以,企业之间竞争,要实事求是把握好创新方向,不要被杂事和旁门左道忽悠得丢了性命。

      我们首先要明白,5000家企业不正常,外国人争不过,国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不靠生物技术,容不得虚伪和虚荣。企业要活命,就必须发挥优势,回避、抑制或绕开自己的劣势。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教训,也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今后,某些小微型企业如果专心致志做育种研发,或者专心致志做种子生产加工,或者专心致志做市场营销,或者专心致志做外包服务,或许会积累资产,并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个好结局。

      育繁推一体化这个概念有点泛,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基础差得很远。但路是人走出来的。中国做种业的大环境还是有利的,市场越是混乱,管理部门越是软弱,越是搞错了方向,对于有头脑的极少数企业就越是有利。

      结束语:本文要点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任何企业,不论大小,都可能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去的原则是承认现实,然后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劣势。如果再加上一句话,那就是不要跟风,不要被人忽悠。当然,如果对形势,对自己的实力都没有实事求是的判断,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种业企业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