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籽粒机械收获还要走很长的路
作者:佟屏亚春种一粒籽,秋收万石粮。时光在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中流淌。曾几何时,玉米果穗机收的面积刚刚扩大,瞬时间玉米籽粒机收成为今人关注的话题。一些新审定的玉米品种,都一定要和机收籽粒联系起来,召开现场演示会作为品种宣传的一大亮点。
玉米籽粒机械收获,就是用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玉米的摘穗、果穗剥皮、脱粒、清选、秸秆粉碎等作业;改变了先收果穗再行脱粒的传统玉米收获模式,迈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土地流转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
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玉米生产全过程是人工劳作。每当进入玉米收获季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收早了,籽粒灌浆不足降低产量;收晚了,有些品种会倒伏掉穗,赶上阴雨天气,籽粒发生霉变。我国许多地方玉米还与小麦轮作复种,玉米收获后要抢时播种小麦,这就更要求玉米及时完成收获作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业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特别是“机械收获籽粒”提到日程上来。
新华社报道,截至2014年6月,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8%。随着土地流转集中出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专业合作社,约占全国总农户的1/4左右。
农民收获玉米后通常采取晾晒以降低果穗含水量。秋获季节,农村的院落、场院、屋顶、房檐,到处都晾晒或悬挂含水量高的玉米果穗,在漫长的冬季农民围坐炕头伴随着聊天嘻戏完成玉米果穗脱粒作业。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留守在农村的多是妇幼老弱,玉米收获和脱粒就成为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
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进展一直缓慢,据报道,2010年时我国玉米机耕面积占83.5%,机播面积占72.5%,而机收面积仅占16.9%,成为制约玉米生产发展的“瓶颈”,更谈不上玉米籽粒机收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加速和土地流转,使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的进程提速。据农业部资料,2014年全国玉米机收面积3.2亿亩,占56%以上,机收面积增幅连续5年超过6个百分点,每年新增机收面积超过4 000万亩。玉米机械收获籽粒作业随之提到日程上来。
玉米收获是玉米生产作业的重要环节,需投入劳动量约占整个玉米种植投入劳动量的55%。玉米机械收获籽粒凸显出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学者算过一笔账:人工收获玉米,摘穗、剥叶、装车等合计每亩约需2个劳动力,以现在的劳动力成本计算,每亩地需要投入260~300元,加上收获后的晾晒和脱粒,收获1亩玉米总成本约350元。机收籽粒每亩成本80元左右,加上籽粒烘干,每亩玉米收获总成本200元左右,比人工收获费用减少约150元,相当于1亩玉米增收10%~12%。因此,推广玉米籽粒机收作业,减轻农民“三秋”劳动强度,节省费用,成为农民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玉米籽粒机械收获还减少秋收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在黄淮海地区,为不影响冬小麦播种,农民往往焚烧玉米秸秆,造成资源浪费,还使本来秋高气爽的天空受到污染,特别是在机场附近焚烧秸秆,影响航班正常运行。而玉米籽粒机收既实现秸秆粉碎还田,又增肥地力,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要在培育机收籽粒品种上下功夫
“机械收籽粒,关键是品种。实现玉米籽粒机收要在品种选育上下真功夫”。这是全国玉米育种家的共识。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育和筛选玉米品种,既要考虑产量,又要考虑机收作业,以及在种植农艺、耕作制度上科学合理,为玉米生产全程机收作业提供技术与条件支撑。
1.脱水速度。玉米果穗脱水速度、籽粒含水率和破碎率是评价机收籽粒品种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玉米育种家并不关心这一性状,国家和省级区试从未把玉米果穗成熟时的脱水速度作为考察项目。东北地区或黄淮海地区,多数玉米籽粒成熟时含水量在30%~35%,有的年份还要高一些。机收籽粒要求含水量在25%以下,果穗和籽粒含水量高、脱水慢,在收获和脱粒过程中会增加籽粒破碎率,造成产量损失。随着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发展,玉米品种的脱水速度受到重视并成为玉米育种核心指标之一。
2.生育期适宜。玉米不同品种的生育期、成熟期有很大差异。黄淮海地区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为确保适时播种小麦,实现两作高产,玉米适宜机收时期从北向南应选在10月1日至15日,这就要求玉米品种比现今主栽品种郑单958、先玉335生育期略短一些,既要缩短生育期又要控制吐丝期并适当延长灌浆期。在东北玉米区存在明显的积温差别,因地制宜培育和选择所需积温少50℃~100℃的品种,切忌积温“大满贯”,确保品种安全成熟。
3.植株形态。理想型适宜机收籽粒的品种,植株呈塔形,雄穗分枝少,雌穗整齐,叶片狭窄呈波浪分布,穗下叶的茎叶夹角≤35度,穗上叶的茎叶夹角≤25度,有利机械摘穗,种植密度略具弹性,每亩4 500株,高密度每亩5 500~6 000株。适宜机收品种植株具有较强的茎秆韧度和穗柄硬度,籽粒在穗轴上有较好的紧密度,活秆成熟,果穗成熟时苞叶松散,容易剥皮。“秸秆坚韧抗倒伏,籽粒紧密不掉穗”,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获作业过程中的损失。
随着玉米籽粒机械收获面积迅速扩大,制定适于机收籽粒的品种指标和科学规范的验收程序提到日程上来。2014年媒体报道很多地方玉米机收籽粒现场演示会,但演示的品种并不一定完全适宜机械收获,有的机收处理和技术指标存在问题。有关部门应制定玉米机械收获籽粒的验收程序和技术规范:一是机收品种脱水速度、籽粒脱水率和破碎率是重要评价指标,破碎率在1.5%左右,含水率在20%左右,丢籽率在1.5%以下。二是供试品种适宜密度和植株形态描述,以评价机收质量和产量水平。三是必须设置同期播种的参照品种,如现时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郑单958或先玉335。四是供试机收籽粒品种的面积至少在1亩以上,按国家粮食收储标准多点测定获得可靠的数据做为评价供试品种的依据。
三、玉米籽粒机械收获还要走很长的路
玉米籽粒机收的总体要求:收获机械要有联合作业功能,即一次性完成玉米摘穗、秸秆粉碎、果穗初剥皮、脱粒、清选等多项收获作业;对高含水量的籽粒进行快速烘干,使之达到适宜储存标准或继续进行深加工。在机收籽粒的同时,还应具备处理秸秆的能力,如粉碎直接还田;打包供作燃料;加工黄贮饲料等,既帮助农民获得多重收益,又有利于解决粮食污染和环保问题。
迈步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需要育种方向的调整和相应技术的支撑,引发玉米生产全程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配套产业以及产业政策多方面的调整和配合。
2014年农业部下达“玉米高产耐密宜机收新品种选育攻关”和“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攻关”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并要求有关省市设置相应的玉米机械收获品种区域试验,将有力地加快推进玉米机械收获籽粒作业的进程。
一是配套设施和产业发展。今天种粮大户机械收获玉米,其籽粒的含水量多在25%以上,不能直接进仓安全储存,必须经过烘干程序使含水量降至14%以下。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专用晾晒场所越来越少。从产业发展来看,应尽快加大仓储(钢板仓)与烘干能力(籽粒烘干塔)建设,妥善解决玉米收获后籽粒脱水的难题。
二是玉米收储流程的调整。现行的国储开库收粮时间通常与人工收获作业匹配,一般多在年底前后。随着玉米机械收获籽粒的快速推进,第一批新粮约在10月中下旬就需要开库储存了;延迟收储,新粮积压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建议玉米国储的开库时间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作业。
三是鼓励粮食收贮企业和粮食深加工企业与农户签定收购合同,保证农民收获的玉米烘干后能及时销售,消除农民贮粮的后顾之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或专业组织引进粮食烘干设备,政府给予相应补贴,提供籽粒烘干服务。
四是土地规模偏小限制大型机械作业。在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下,户均耕地面积较小,土地在村内的二次分配使户有地块更加零碎(互不相连的多个地块),严重制约玉米机械作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拥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转租、入股、承包等形式,引导农户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
五是政府、科研和生产部门通力合作,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性能。玉米籽粒机械收获技术还处于研发、试验、示范阶段,收获机械性能如摘穗、脱粒、清选以及易拆换等方面配套还不完善,有关职能部门应鼓励科研单位立项研发,加快试验、示范和推广。
玉米生产机械作业的变化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玉米籽粒机械收获还要走很长的路。今天全国玉米收获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人工收获果穗晾晒后再脱粒;二是机械收获果穗后再晾晒、脱粒;三是机械直接收获籽粒。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三种收获方式将同时并存。随着城镇化及土地流转进程,机收果穗和机收籽粒的面积将会占主导地位。
恩格斯铭言:“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中国玉米机收作业从“收穗”发展为“收粒”,被认为是继玉米“单粒播种”之后又一次玉米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开启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最后一公里”。
这样的玉米丰收景观以后越来越少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