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考验何时结束?
作者:张世煌一、种业市场连续四年供过于求,产品去库存的希望渺茫
我国种业连续四年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使“衣衫”单薄的种子产业面临“寒冬”考验。
自从新疆玉米制种基地7月中下旬因持续高温发生结实不良和制种减产以来,业界就流传着种业产能过剩和徘徊下行的局面即将触底反弹的乐观预期,这显然是忽视了本轮产能过剩发生原因之复杂、持续时间之长久和对产业危害之强烈。
连续四年种业产能过剩,玉米商品种子库存率约百分之百,水稻种子过剩率在60%上下。2015年制种因灾减产相对轻微,不足以扭转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的局面;2016年,产能将持续过剩。以老夫所见,欧美种业都不曾发生过如此大规模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现象,也不曾打过价格战。如果我们不能找到有效的解脱办法,任由其演变成种业常态,企业将无法积累资本,必将弱化其竞争力,最终拖垮中国种业。
业界人士需要客观地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和解脱办法。这一轮种业产能过剩和徘徊下行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加上其他因素促成的,制种减产对于产能过剩只是杯水车薪,抵挡不住结构失衡对企业的重击。
尽管一些企业试图从内部调整产能和产品结构,但面对私繁滥制和数千家企业的无序竞争,显得无能为力。这就可能发生逆向淘汰,抑制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持续的产能过剩将继续拖累种业发展,大规模倒闭风潮应该还在后面。
面对产能过剩和产品积压,企业应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库存种子会逐年降低发芽率,到一定年限就必须转商,不能进入市场,于是每年都有库存种子转商,同时又积压新库存。这是一个浪费资本、不创造市场价值和消耗企业积累的过程。但它也有积极意义,迫使种业调整结构(重新洗牌)和走向市场经济。同时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发生逆向淘汰的潜在风险。
二、本轮产能过剩不符合历史上的周期律
这一轮产能过剩的原因与历史上发生的产能过剩有些不同。以往二十多年里,是简单的市场因素酝酿周期性产能过剩与自我调节,市场修复时间比较短,平均四年一个周期,企业大多比较理性,容易适应和恢复供需平衡,对企业伤害并不严重。这次产能过剩比较复杂,在市场因素之外,加入了政策推动和资本介入,在这之前恰好出现一批模仿育种的新产品,虽然取代不了先玉335和郑单958,但时间点恰好迎合了部分企业挪移知识产权的需求,制造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假像。上述市场、政策、资本、科技四个因素恰逢其时地纠缠在一起,形成僵持状态。而肆无忌惮的私繁滥制和侵权行为对种业产能过剩、阻击资本积累和围剿正规企业起到了推波助澜和兴风作浪的恶劣作用,即劣币驱逐良币。
三、压制资本积累和科技创新不符合国家意志
要突破几千家企业恶性竞争的乱局,有远见的企业家和行业管理者就应当分析前述五个因素的来龙去脉和未来走势,设法寻找突破点。
这一轮产能过剩的背后有政策影子,但政策反应滞后,有些已固定,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预计不会对资本瓶颈、市场混乱和科技创新三要素有实质性影响。事实上管理部门已经流失了对这些要素的控制能力。其后果将是跨国公司借助国内企业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中国科研机构被边缘化,这些将成为新常态。
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只剩下资本和科技两项。已有少量资本试探性注入,尚未显现对产业的宏观影响力。总体来说,资本积累缓慢,不能破解中国种业多小散弱乱的困局。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淡化品种审定功能和消除腐败之后,资本才会加快流动和积累,才可能涌现出大批创新型品种和有活力的大型企业。总之,需要大资本携手大科技来改变由于落后制度和机制造成的被动局面。
改变被动格局的另一个因素是科技。今年秋季,许多企业乱哄哄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似乎都在示范疑似的机收品种,为的是争头彩,抢绣球,但基本上是作秀,鲜有真货;既沒有优秀“人才”(产品),又没有“刘三姐”(大资本),哪里有绣球抛出来?但少数转型快,早就做了种质和技术儲备的企业,3~5年内必将推出一批创新型品种,不是少数,而是潮涌,几年后必将取代十年老双雄(先玉335和郑单958)。到那时,中国种业有可能突破重围。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相关政策环境不完善,受利益牵制,品种审定制度与侵犯知识产权将继续合力打压创新积极性和资本积累。改革与创新,推动种业发展是国家需求。如果忽视国家意志,中国种业就很危险。
四、技术创新是重要途径
模仿先玉335和郑单958像是打家劫舍,迎合了品种审定,但不是创新。
品种创新来源于产业需求。最初的育种创新与利用杂种优势和增加种植密度有关,后来则经常来自对抗病性的动态需求;当密度增加到每亩三千株上下,由于条件限制,育种者忽视了继续增加密度的生产需求。这中间有一个插曲。科研项目计划管理和品种审定制度,驱使科技人员过度强调杂种优势效应,而忽视抗逆性,在一段时间内错误地引导了全国的育种方向。从郑单958开始,育种创新除了抗病性,更融入了抗逆性和简化生产管理的技术需求,先玉335借助的是单粒播种技术,现在面临的需求拉动是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和适应机械收获。这就给种子产业带来比先玉335和单粒播种技术更广泛更持久的创新拉动。先玉335和以往的需求拉动都未曾涉及品种审定制度改革,而现在面临的创新需求,则绕不过品种审定制度的打压;幸亏国务院领导一再督促,农业部才不得不采取紧急行动,顾不了品种审定程序,只能仓促上马,施行了宜机收品种的筛选试验。
品种创新受制于市场需求、知识产权保护和制度环境。品种审定制度严打创新积极性,种子协会负责人却令人费解地一个劲向企业施加心理压力和设置改革障碍。在这种状况下,农业部种子局和品种审定机构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设法通过机制创新,在落后制度下为产品创新放开一条生路。
五、产能过剩引发的下行危机将持续
管理部门和企业都应当认识到,产能过剩抵消了资本积累,企业没有足够资本已成为现代化转型的瓶颈。这是中国种业发展缓慢的内因。造成种业危机的原因并没有消除,灾害过后,明年还会恶性竞争,重新加剧产能过剩。这就给个别有创新实力的企业带来竞争机会。市场将迫使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熬过“寒冬”的途径只剩下科技创新、内部管理与资本运作。这三个主动权基本上掌握在企业手里。
企业要独立适应已经常态化的负面环境,只能从较低层面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谁创新,谁突破,谁就是领跑者。
企业要探讨资本流动和积累的各种可能性。这方面不便细说。
尽管资本流动缓慢,种质创新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少数企业仍然要艰难地向前推进。五个要素会累积性地影响管理部门的服务形象与地位;或冲突,或顺势而为,都折射出管理者的公信力。管理部门应当像今秋这样抓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为资本和创新保驾护航。今后,市场管理越来越制约产业发展。尽管资本流动(积累)和产品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但都需要法律保护。
六、育种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要落实到种质改良与创新
新疆制种基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在客观上对平衡产能过剩有微弱影响,只有资本和创新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才能促成产业结构调整。育种方向与技术路线都要落实到种质改良与创新。现在,晚熟品种走下坡路,矮杆、早熟、耐密植、灌浆和脱水速度快、抗逆性强,适合机械收获的种质将得到较快发展。这意味着早熟和抗逆性强的四平头种质将重新受到重视。这对北方早熟玉米区和黄淮海夏播区都是创新机遇。
育种创新是在历来种质改良的基础上累积和向前推进。四平头是我国玉米育种不可或缺的种质基础。今后,四平头种质将继续发挥作用,但绝不是封闭改良和孤立创新,必须与欧美种质结合。我国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推进很快,由于育种研发的理论和方向曾经失误,技术路线脱离实际,比较忽视种质积累,今后,使用欧美种质能较快地提升玉米育种的创新水平。但美国种质在黄淮海地区不适应土壤温度高、长时间阴雨寡照和病虫害等逆境胁迫,而四平头种质将弥补美国种质缺陷,较快地推动育种创新。
七、管理责任
这一轮产能过剩持续时间长,对种业打击力度很大,如果我们对机制创新和市场管理缺乏敏感性,其不良影响就会长期延续;但从技术进步的微观角度看,则是少数企业整合资源,调整产品结构的机会。生产方式变革将彻底改变农民的种植习惯,从而迫使企业改变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同时把一大批企业淘汰出局。
管理部门和企业都没有意识到,在这种复杂局面下修改种子法是中国种业的天赐良机,却没有抓住机会。我们不能只责怪种子协会忽悠了全国种业界,许多有能力的企业没有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和把握中国种业的命运。今后,我们只能在困难环境里从资本积累、产品创新、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找机会。
资本流动和科技创新或许是中国种业未来的希望所在。这是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谁能够驾轻就熟地利用资本和科技进步的驱动力占领种业市场呢?显然是跨国公司。这就给管理部门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捆住手脚的中国企业怎么才能与跨国公司竞争呢?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基于上述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将在“十三五”期间升级科企合作机制,在端正了育种方向、目标和技术路线的前提下,在种质创新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在人才培训和信息服务等方面都将推进升级。这或许是种业“寒冬”中的一丝暖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