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时彼一时(说优质麦育种方法)
作者:麦S我国小麦品质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刘广田教授于2017年春节期间离我们而去。刘广田老师的去世留下来不少的遗憾,这些遗憾首先是他自己再也不能进行他不是一般热衷的小麦育种事业了、不能在再讲台上满头大汗的讲小麦育种和小麦品质了、再也不能带着我们一块“玩儿”小麦育种和其它了……
人走了,我们想的都是他的“好儿”这是人们的通常习惯,但今天我们想刘广田老师的“好儿”可不同于通常。因为,现在我们国家的小麦品质育种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大趋势下,又一次的快被“热炒”起来。并且,这次的“热”,是结合着从上到下一套套对优质麦优惠审定标准和条件的陆续出台。我们相信,通过这次这种“热”,我国的小麦品质育种会有一个实实在在全新局面的产生,人们也会就此对优质麦的认识和固有的观念有一个更新和提高。
此一时彼一时,说的是刘广田老师一直倡导的优质麦育种方法会在这种新形势下首次被众人所接受!而我们也只有接受和真正理解了刘广田老师优质麦育种理念和观点,才有可能将优质麦育种做好,才有可能在接下来优质麦生产上有更多不同类型和用途的优质麦品种出现。
刘广田老师的优质麦育种基本观点是:①强筋优质麦组合配制必须是优配优,且两个亲本最好都有高分子优质谷蛋白亚基5+10存在;②为了提高优质麦的农艺性状,当配制组合亲本之一不是优质亲本时,要采用回交结合“一对一”检测的方法,非优质一方做轮回亲本;③早代品质的微量沉淀值或面筋指数的检测一定不能少!不检测有可能白干,包括优配优组合。
此一时彼一时。如果说刘老师的观点方法正确,那为什么没有太多的优质麦品种被育成呢?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应该有不少人想到了,但都不好意思提出。我们今天就将这些抖了抖了,为的是消除人们的疑虑,让优质麦育种进行的更加理由充分和顺畅。
农大或刘广田老师没有太多优质麦品种被育成原因有三个:①当时优质麦品种类型在审定标准上还没有明显的优惠条件,当产量门槛较高时,不少有前景的优质麦类型被拒绝在了审定门槛以外;②我国优质麦育种和研究都起步较晚,资源严重匮乏,所以育种光理论上过关不行,还要有较为理想的资源,最基本的优质亲本的数据要可靠。③当时一些优质麦资源多数是春麦类型或黄淮类型,在北部冬麦区利用和利用好这些资源需要有一个过程。相对的来说,受资源类型的局限,黄淮优质育种会更好一些。
在刘广田老师优质麦育种基本观点中,它说到了优质麦资源选择与利用和资源该怎么利用,说到了选择和同时检测的重要,甚至后来让提到但一直没有实施的低分子量亚基对品质的影响等,应该说他考虑的很全面和具体,但就像是我们上边所说,需要有一个过程。而我们有刘老师就在身边指导时,也同样走了一些弯路,这是难以避免的。好在这些都是过程中应该经历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提高。
那个年代,由于大多数高产品种都含有“洛类”,1B/1R背景影响明显,想要品种既高产又优质很难,也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亏。譬如说,我们优质麦育种“火热”时,组合就是奔着高产优质去的,力图将高产的与优质结合。这些组合到了F2时,我所有与优质亲本沾边的F2代单株都测微量沉淀值,最后对着沉淀值数据表对数值低的单株进行淘汰,结果这一类组合后代优质的没有捞到,高产的也没有剩下,搞得那几年很被动。而当时刘广田老师在做什么呢?优×优!他的做法遭到了包括我在内不少人的质疑——两个亲本材料产量水平都不高,且还有不是北部冬麦区的类型,这种组合优质可能容易,但高产难!
而实际上,刘广田老师很多组合真的就是这样的,包括审定的优质麦农大135、农大179有两个都是陕西亲本材料的组合,也有一个陕西一个山西亲本的组合,应该说在北京这一类组合后代还是很危险的。但有一条可以肯定,那就是优质!刘老师的记载本上不管是哪一部分材料,其材料的稳定时间,沉淀值一个都不少。特别是刘老师的杂交后代材料,都是连年的检测,本子上都是他用红笔做的“重点”,有些组合后代是重点“红色连片”,说明什么?品质都没问题啊!而检测高代品系的稳定时间也是了得,记得有两个品系的名字一个叫37,另一个叫41。37和41两品系面团稳定时间连年的二三十分钟,籽粒也漂亮,就是农艺和产量稍稍差些,审定没戏。那些东西如果放到今天,特别是今天的黄淮麦区的优质麦育种,那才行了呢!应该不次于新麦26等。
而我后来改良的做法是(不是优配优组合)优质组合按照农艺去选择,最终捞到什么是什么。这样的组合后代往往也会育成较优品质的品系,但有时品质总是勉强。而更多的后代是不优的,最典型的组合就是我的00594×藁麦2018,。这样选择的结果是后代品系产量不突出,品质也不行。问题都出在了选择期间的不检测上,特别是低代的检测!优质麦育种,关键就是优质,而优质与其它农艺表现不同,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只有检测!所以,这样看刘广田老师的“早代品质的微量沉淀值或面筋指数的检测一定不能少,不检测有可能白干,包括优配优组合。”绝对没错!
而早代检测,即使是与1B/1R背景有关系的组合,也可能通过及时的个体检测,将1B/1R“选择”掉。我们通过一些表现较好的优质麦品种的表现看,育种单位肯定是按照品质早代及时连续检测的结果,不然那些品种的有些农艺性状不会那么糟。再说周麦33。按照周麦人对农艺及产量因素的选择标准,就周麦33的表现应该不会被中选,但周麦人的这个组合是奔着优质强筋去的,经过他们检测,这个周麦33的品质数据应该了得,这样没什么可说的——中选!这就是“目标”育种!
记得刘老师健在时,他是品质专家,全国到处去讲课交流,相信刘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已经被不少人熟知,甚至也在不少单位小麦品质育种中发挥着作用。我们今天的小麦品质育种,除了有能力的单位加进来一些分子检测以外,材料和组配选择等高招儿都不多,刘老师的观点照样还通用、还管用。按照他的这些设计思路和方法去做我想就没有太大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是,优质的概念不光光是强筋,把特用和专用的概念揉到品质育种中来将是明智之举。甚至,就是我们以高产或其它为目标的小麦育种时,也必须考虑应用的问题,即品质优良的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