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 发表于 2017-3-30 09:36:45

评山东卓创资讯集团关于青贮玉米的预测报告

作者:张世煌

      一些专家写文章总怕领导不高兴,于是四处打探,揣摩上意,然后才动手写文章。这样的文章难免不客观。据此指导农业生产,引领产业发展,指导企业运作,会有较大风险。

      3月20日,某微信号推出《花生、青贮玉米收益2017年有望上涨》的专家研究报告,最后一篇报告的题目是《青贮玉米2016年市场形势及2017年展望》(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有些数据需要商榷。

      报告称,2016年全国青贮玉米播种面积1390万亩,总产量5977万吨,平均亩产4.3吨,这就是说,亩产干物质1.07~1.29吨。这可是世界领先水平!既然是写给领导看的材料,就要先过自己的脑子,经得起推敲。记得曾经读过一份材料,说美国青贮玉米的平均单产是3-3.5吨/亩,国内一般是2~3吨/亩。

      不知道为什么报告提供的数字如此虚高。玉米产业体系和乳牛产业体系都感到疑惑。两个体系分别调查,结果一致,目前中国青贮玉米的亩产量约2-3吨。如果考虑到前些年我国青贮玉米原料的含水量过高,这个数字就不算是很高。美国平均单产以3.5吨计,干物质产量是1.05吨,国内4.3吨的干物质产量只有645公斤(85%含水量),或860公斤(80%含水量),或1.075吨(75%含水量)。所以,计算青贮玉米单产和价格,关键在于干物质产量,即生物量。

      按照中国荷斯坦估计,全国现有800万头奶牛,需要青贮原料5350万吨,若亩产3吨,需要1780万亩青贮玉米。现在年产5977万吨玉米青贮料,已经超过需求总量620万吨。2017年和今后几年的需求增长似乎并不乐观。幸运的是那份报告提供的数据不可信。

      接下来,报告的作者认为2017年,全国青贮玉米面积将达到2000万亩,不知依据何在?按照报告计算那么高的亩产量,这将对应1000万头奶牛。国家奶牛产业体系估计,2017年全国800万头奶牛,需要1500~1600万亩青贮玉米。这是根据现有奶牛存栏量估计的有参考价值的数字。

      根据那份报告,全国一下子新增600万亩青贮玉米,或者增加200多万头奶牛。这可是大跃进的速度。需要慎重。供给侧产能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我估计作者没有注意到去年某些企业的收贮量比较多,会抑制今年采购量,如果到了秋天400万亩青贮玉米没人收购,那可怎么办?有什么防控风险的预案么?显然没有。这比2016年的局部产能过剩问题可大多了。

      散户养殖场收购青贮料,到来年夏季会出现霉烂变质。大型养殖场储存技术比较先进,能够安全储存2年而不变质。去年某些省区的个别企业超量收贮会抑制今年新季采购量。

      作者预测,青贮玉米的收购价格将不会降低,甚至会上涨。这恐怕需要重新调研。省和省之间不平衡。有业内人士估计,今年某些省区的订单价格会下降,这会抑制生产面积。如果真种植2000万亩,那将有四分之一的农户要倒霉了。

      报告给出的风险提示很不充分,基本没说到点子上。2016年绝不是气候原因导致青贮玉米价格被拉低。这是外因,品种不对路才是内因。同样,青贮玉米质量不达标,主要不是种植技术造成的,首要原因是品种不对路,导致收获时含水量过高。最近两年,养殖企业开始按照干物质含量确定收购价格。2016年某些地方出现产能过剩迹象,但仍然有多数农户赚了钱,而少数农户种植青贮“专用”品种因含水量过高,秋季初霜时仍然没有积累足够的干物质和淀粉,这是2016年某些农户的青贮玉米卖不出价的根本原因。

      需提醒基层干部和农民,种植青贮玉米必须有养殖场的订单。没有订单的农户会面临高风险,今后,种植青贮玉米有利可图,但风险也越来越高。为了控制风险,必须强调两点,⑴养殖场订单,⑵品种对路。

      为了防控2017年秋季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建议乳企向农户推荐生育期合适的普通玉米品种或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做青贮。在风险面前,除非企业明确了要收购草玉米,否则不要种植所谓的“专用”青贮玉米品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评山东卓创资讯集团关于青贮玉米的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