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培训班参加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
作者:佟屏亚——是宣讲成功经验还是剖析失败教训?
参加某次种企管理人员会议,企业老板和经销人员群聊触及到很多常谈问题的新看法。其中之一,就是——农资培训班报名参加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
一、参会人员从多渐少的八个问题
种业达人万飞(化名)总结农资培训班出场人员从多渐少的八个问题,托我在博客上披露共享;特别指出培训班应该少讲一些企业发展理论更多地剖析一些企业失败教训。
1、参加培训班抱着听一次念经就能立地成佛的虔诚心态学习,第一次听讲感到很新鲜有道理,再一次就觉得老生常谈了。拜拜了!
2、都是专家教授讲课,理论太深,什么战略转型、跨界整合。要求学员要用心、有耐心。缺一不可。
3、老师念的都是好经,念经的人多,读懂的人少,悟道的人更少。别指望听一次读一次就能开悟迈步西天。
4、农资培训班已逐渐成为一种“行业”,但真正“会念经”的佛祖越来越少,如果很多人都会“念经”,真正的佛祖就失业了。
5、有些挂名自荐“职业教师”,仅凭一件APP和一张嘴!书来本去,缺乏实践经验,不接地气,
6、种子连年持续过剩,种植面积是固定的,千家种企以各种营销手段争抢独木桥,如果没有“忽悠”的本领,真正过桥的企业不会很多。
7、宣讲企业成功的理论多,分析判断失败的经典案例甚少或没有,现时期很多企业正处“迷途”,让管理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决策失误过程,一定赞歌无数。
8、要谨慎参加形形色色的培训班。没有一个积极心态,如果只是为了立地成佛,还是多思勤学。
农资培训班参加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 借用图片
二、宣讲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
我很欣赏种业达人提出的“农资企业失败的案例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风起云涌的农资企业给我国农业做出很大贡献,由于各种原因,在市场竞争中有的昙花一现,有的遭遇挫折再直不起腰。成功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而失败的案例要多得多,特别是重复错误重复失败的案例更多。
有智者说,“成功是失败之母”。这话似乎与“盛极必衰”的古训有关。而“失败是成功之母”则具有更现实意义。欢庆成功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之赞美,追逐成功足迹乃世人之乐见;剖析失败者足迹则为人所不喜,因为失败向来为人之所讳,不会有人愿意登台“传颂”。高唱赞歌谁都爱听,吟诵挽歌为大家所忌讳。
走胜的公司各有各的绝招,落败的公司各有各的原因。败局是从胜利开始的,凤起于青萍之末。失败的教训就是成功的阶梯,而且是“真金白银”的阶梯。实际上,任何别人的成功都无法复制,而他人的失败则可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三、我提供可供剖析探讨的种业两例
我认为农资培训班还是继续办下去,要把剖析企业或营销失败教训供作培训内容之一。我查阅保存资料举出种子企业两个案例,一家是国营体制,一家是民营体制。希望深入剖析探讨其发展经历,供作培训素材。
一例:长城脚下一颗种业明星陨落
在中国种业短暂的发展史上,“名声显赫”的长城种子公司曾被授予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一度被誉为种业界“黑马”,驰骋纵横,自诩要建成中国式的“先锋公司”。面对跨国公司进入和国内种业激烈竞争,2001年长城公司投抱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获得名分“中种集团承德长城种业有限公司”。其实两家并非强强联合,只是两厢情愿各获所需。这正应了古人所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2008年长城种子公司悄然隐去,总经理的声音消失,造价4 000多万元的现代化种子加工厂也被拆零卖废了。
二例:隆平高科与屯玉种业整合失败
山西屯玉种业是本世纪初期亮相的一颗耀眼的种业新星,是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屯玉种业有员工400多名,下属15家子公司,在全国建立了7个科研基地。主要经销玉米杂交种子、青椒种子、常规作物种子、中药材、小杂粮、色拉油、塑编制品等,年产值达1.8亿元。作者多次造访屯玉公司,目睹发展变化的新面貌,每一次都和董事长侯爱民进行长时深谈。2006年7月17日年仅52岁侯爱民因突发急症与世长辞。隆平高科与山西屯玉种业2009年12月签订《合作协议》,后因山西屯玉种业遗留巨额债务问题,2010年11月隆平高科宣布与屯玉种业整合失败。
如果约请中国种子集团高管以及原长城公司、屯玉种业人员登台演讲,在当前种业趋向兼并整合形势下,估摸农资培训班可能座无虚席,甚者一票难求!
(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