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植提单产”&“高密有风险”
原创 种业商务网黄淮海玉米夏播区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小麦与玉米两茬种植,生育期较短。近年来,该地区玉米种植出现了秃尖、花粒、空秆等结实不良现象。对此,各方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是品种自身存在缺陷,有人归因于气候因素(如高温热害或阴雨寡照导致雌雄败育),还有人指出是栽培管理不当所致。其中,关于种植密度过高引发的问题更是争议不断,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环境条件限制了种植密度,5000株/亩已是极限;而另一些人则表示,通过培育新的种质资源,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到6000株/亩,甚至更高。部分行业人士指出,种植密度的确定应通过多年的田间生产实践来检验,而非仅依靠理论推导。
近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种植密度持续提高,单产水平有所提升,但过度密植也带来了诸多实际问题。早些年,该地区玉米种植密度约为3000—4500株/亩,随着品种改良,种植密度一度提高到5000株/亩。然而,超高密度种植容易导致植株高大且茎秆细弱,遇到风雨天气时容易倒伏;同时,果穗顶部缺粒(秃尖)和整穗空秆现象增多,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例如,田间试验表明,当每亩留苗4500—5000株时,秃尖率高达10%,果穗变小且空秆增多,产量明显下降。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密植提单产”与“高密有风险”这一矛盾。
“密植提单产”与“高密有风险”的辩证统一
“密植提单产”与“高密有风险”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关键在于实现合理密植,而非单纯追求种植密度的增加。适度增加种植密度确实是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的玉米种植密度通常超过6000株/亩,而我国传统的种植密度约为4000株/亩。然而,密植并非简单地增加植株数量,否则容易引发“三高”问题,即株高升高、穗位升高、秃尖率升高,同时还会导致茎秆细弱、抗倒性差,病虫害也更容易发生。因此,要避免盲目密植,而是以“良种+良法”为支撑,构建密植体系,通过品种选育和科学管理来解决密度增加所带来的矛盾。换言之,真正高效的密植是以密植为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保障,依托综合措施实现稳产高产的系统技术。
盲目密植造成的三大风险
资源竞争与制约:密植早期,冠层快速闭合,植株相互遮荫争光,根系相互竞争养分和水分,导致个体生长受到严重抑制。
病虫害高发:高密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湿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真菌的传播,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也更容易滋生,从而加剧病虫害的发生。
肥料效益递减:虽然单位面积的施肥总量较高,但在高密群体中,单株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下降,造成养分浪费,且容易出现营养失衡。
上述因素最终导致玉米单产和品质下降。调查表明,当亩留苗4500—5000株时,果穗秃尖率和空秆率明显增多,单产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多项研究也显示,高密种植容易引起倒伏、病害和秃尖等问题,进而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和质量。
科学合理密植的四大支柱
耐密抗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植株矮壮、耐倒伏、耐逆性强的高产品种,这些品种应具有良好的穗部性状和适宜机械收获的特性。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一批耐密抗倒、适机收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高密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高产性能。
精准水肥管理:高密种植的田块必须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确保播后滴水齐苗、灌溉追肥及时。以密植为核心,以水肥精准调控为保障,可有效解决“育苗干旱”“粒大需水”等问题。科学实施分层施肥、多次追肥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高密群体生长后期营养充足。
栽培方式优化:采用宽窄行或单粒精播等优化栽培模式,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常见的做法是40+80厘米(或40+70厘米)宽窄行配置,每穴单株或四株,控制亩播理论密度在5000株以上。同时,注意适期播种、适深播种和免耕带植等手段,提高出苗均匀度和植株整齐度,为密植高产奠定基础。
因地制宜调整: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技术指导指出,应根据品种特性和资源条件“合理增加种植密度”,大田作业可亩播4500—4800粒,配套滴灌田可5000—5500粒,高产攻关田可5500—6000粒。即使是同一区域,也需因地制宜调整密度,以匹配土壤养分、水分和生长季长短,确保每亩单产稳定提升。
综合应用上述四大支撑体系后,高密玉米田的产量稳定性和经济效益将显著提高。推广数据显示,通过精准密植和配套技术,可使示范田增产10%以上,进一步拉开与平均水平的差距。
“密植提单产”并非简单的“多种”,而是一个以良种、良法、良田为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只有选育和应用耐密抗倒的新品种,配合精准的水肥管理、优化的栽培模式和因地制宜的增密措施,才能真正发挥高密种植的优势,实现夏玉米的稳产高产。高密种植不能单打独斗,而需要一整套科学技术的支撑,这样才能提高种植效益、保障粮食安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