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种子如何做成大产业?
玉林是广西农业大市,有“广西的乌克兰”美誉。玉林也是广西种植水稻面积最多的市,同时,玉林也是广西最早培育出博优系列水稻的地方。按理,我们应该有发达的水稻育种技术和稻种子产业,然而,据记者了解,目前,玉林的种子产业并没有发展成熟,研究机构的新成果并没有实现产业转化。看现象:农业大市每年需大量从外地补充种子
2009年晚造,玉林市11家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企业制种7600多亩,入库种子123万公斤,其中有博优系列等感光品种约26万公斤(晚稻用种),早稻用种97万多公斤,与2010年早造150万亩杂交水稻需种量(每亩1公斤种子)相比,缺口很大,需要大量外来种子供应,特别是超级稻种子,除特优233外,需从外地调入大批的种子来补充。
据市种子部门的数据,近年来,玉林市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代理种子批发商积极配合农业部门的工作,积极组织种子供应,并严格把关,既能满足玉林市生产用种的需要,又确保了种子质量,全市无大的种子质量事故发生。但是,有些问题的存在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出现以已经改制不再有生产经营资格的种子公司、农科所等单位的名义包装的种子在市场上销售,甚至冒用广东或海南等外省某某种子公司的名义包装种子在玉林市出售;二是违法经营国家或者外省审定但适宜区域不包含玉林市又未经自治区批准可在玉林市经营的品种的违法行为,且品种数量多,光是市级检查发现查处的就有Y两优7号、Y两优香2号、Y两优555、Y两优3218、两优6326、新香527、新香优3550、三香优714等十多个品种;三是一种多名或一名多种等假冒种子尚有存在,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已经危及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
探原因:种业发展有“短板”
玉林市是较早培育出博优系列的地方,然而目前只有一部分博优研究成果还掌握在玉林人的手里外,其余均落入他人手中,业内人士对此十分痛心。
玉林育种起步较早,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育成的水稻种子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在当时的体制下,育成水稻种子是对农业工作的贡献,研究人员只是享受荣誉表彰,研究人员潜心多年育出的种子没有受到任何保护。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觉醒起来,渐渐才有了保护自己研究成果的意识。一些人士认为,现在从事水稻种子培育的研究人员大多上了年纪,在经济开发和保护上,还是受到以前体制的影响,没有了做大做强种业的强烈欲望,造成了玉林种业发展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种子的科研、生产、推广和销售是相互分离的,科研单位只抓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研究,对新品种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生产力的转化关心较少,而推广和销售部门不关心科研,育繁、推广长期相互分离,种子科研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投入,科研水平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长期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研发能力很难在短期内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玉林市种子公司就有11家,由于长期大田作物市场垄断和封闭,仅靠瓜菜种子市场发育起来的企业规模都不大,种子产、加、销机构的平均年销售额不大,在市场上占有份额更是微不足道。
记者观察:玉林种业呼唤“航母”
如此看来,玉林市种业应特别注意对企业的扶持工作,形成一批在种业界有影响、有地位、有竞争力的种业巨头。专家们认为,政府要加大对种业百强的扶持力度,重点应是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化能力;对种业企业,在初步具备了一定条件后,在市场准入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对种业企业应享受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同时要加大对种业企业的保护力度,如品牌、品种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制止干扰行为等。(叶万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