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2-20 09:19:32

2010年中国玉米科技界十件要事

2010年中国玉米科技界十件要事

    2010年玉米科技界十件要事。一是玉米种植面积跃升中国“谷物之首”;二是转基因玉米获得农业部“准生证”;三是青农105玉米品种拍价1000万元;四是农业部严查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五是“中字牌”郑单958响亮进入市场;六是黑龙江创建“百万亩玉米吨粮田”;七是先玉335被“转基因”吓一大跳;八是从“超级玉米”走俏到黄淮海折戟沉沙;九是隆平高科收购浚单20品种失败;十是媒体报道“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
   

1. 玉米种植面积跃升中国“谷物之首”

   新世纪10年(2000~2010),中国玉米生产发展达到最好水平,玉米种植面积从3.45亿亩增加到4.75亿亩(水稻4.4亿亩,小麦3.61亿亩)。原因是政策好、天帮忙、好品种、用途广。玉米种植面积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新世纪以来,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实行“三减免、三补贴”,放开购销市场,提高收购价格,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及其相关联的“乡统筹”、“村提留”等税赋,还实行了农资综合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惠民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子法》实施以后,市场有一支“看不见的手”促进玉米优良品种的推广与普及。研究表明:玉米高产,七分种,三分管,在玉米增产中杂交种占25%~30%的份额。新世纪,农大108、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等4个高产优质品种的种植面积约占玉米总面积的1/3。要吃肉、奶、蛋,全靠玉米换,玉米已经发展成为粮食、饲料、经济兼用作物,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每年出口玉米1000万吨以上,最高出口年份1600多万吨。新世纪以来中国成为玉米进口国,2010年玉米进口500多万吨。
   玉米种植地区大幅度向北推移。黑龙江、吉林地区,过去早霜一般在9月上旬或中下旬,玉米容易遭受低温冷害。新世纪以来早霜向后推迟约两周,给玉米籽粒灌浆增重提供了充足时间。采用覆膜栽培,玉米可以提早20~30天播种,争取200~400℃的积温。黑龙江省玉米面积从3000万亩快速攀升, 2007年5200万亩,2008年6700万亩,2009年7280万亩,2010年达到7848万亩。吉林省2004年玉米面积4300万亩,2009年增至4607万亩,2010年增至4656万亩。
   

2. 转基因玉米获得农业部“准生证”

   路透社2009年11月发布消息,中国农业部生物安全委员会已为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发放了生物安全证书。在广州召开的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上证实了这个消息。标志着中国正在成为商业化种植转基因玉米的的国家。
   我国农作物转基因研究和应用技术相比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基因专利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投入200亿元用于转基因的研究和技术研发上,正是正视这一现实,在主导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领域,中国人不应该落后。
   但要指出,转基因技术仅仅是常规育种方法的一个补充手段。严格意义上说,现在还没有发现玉米“增产基因”。因为农作物增产涉及的基因很复杂,即使转基因玉米成功,要获得转基因新品种,依然要通过常规育种一系列操作过程,还要有科研人员研究适应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耕作、密度、施肥、灌溉等栽培技术,才能充分发挥新品种的优良种性,提高产量。仅仅是“转”进去一个“基因”,就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未免“神话”了转基因技术,把全国为农业增产努力的广大农业科研人员摆在什么位置了?
  为什么如此重大并且攸关亿万百姓健康的问题,最终就是几位官员或某个精英拍拍脑袋说了算? 中国的问题不是哪一个人要得要不得或哪一件事做得做不得,关键是老百姓应有知情权,广大群众没有知情权,当然更谈不上有选择权。
   

   3.青农105玉米品种拍价1000万元   

   《农民日报》2010年5月10日报道,青农105玉米品种以1000万元高价转让给青岛义和种业有限公司,这是迄今公开拍卖玉米品种的最高价位。但业内人士告知,实际成交价格只有400万元,虚张声势,夸大宣传!
    “品种饥渴征”笼罩整个种子行业。它产生的后果一是加剧种子育繁推脱节。没有哪一家种子公司愿意投资科研育种;精明老板深一层的算法,投资科研是无底洞,可能有所得,也可能“竹篮子打水”。二是育种人员遍地开花。除科研院所外,地、市、县科研单位和种子公司以及个人都热衷于搜罗材料,快出品种。三是审定品种与时俱增。只要“设法”通过审定,立即赋予商品价值,“天上掉下的馅饼”,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这就加剧了科研与经营双轨制,也加剧了种子市场品种的多乱杂。
   严格意义上讲,农作物品种不是标准商品,这样的以走过场的方式显示“伪市场化”假拍卖害处很大,让人们沉醉于浮夸虚假繁荣之中。种子企业出高价从科研单位购得品种经营权,目的是抬高在同行中的地位并获得商机;科研院所借机推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既卖到钱,又获得新品种转化资金;官员热心地搭建品种拍卖平台以显示政绩。参与各方各有所获,增光添彩。
   

4.农业部严查转基因玉米“商业化”   

   按照农业部有关规定,转基因种子在获得相关证书和许可证之前,只能进行区域试验,不得进入商业化应用。但被查获的已进入市场的转基因玉米种子,是相关育种企业或育种家以非转基因的名义申请参加国家品种试验、审定并获得通过的,明显绕过了上述规定。农业部将在未来两三个月内,发布查处违规销售、种植转基因种子的公告。(《经济观察报》6月22日)
   报道说:“从6月初开始,农业部已经逐个与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面对面的谈话核实。在外地的也都一个个被通知赶到北京。被列入该公告的违规企业,严重的将可能被吊销执照,情节轻微的,两三年内也不允许参加品种区域试验;而对于违规的育种家来说,一旦被公开,也就意味着名誉扫地。”
   按照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规规定,转基因作物要经过严格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在获得品种审定证书、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后,方可进入商业化生产应用。但依然有某些科研人员和企业老板无视国法,我行我素,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
   种业界人士企盼公布处理结果。3个月的时间已过去,转基因玉米涉及“权威”人士,农业部官员三缄其口,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企业没有被吊销执照,权威也没有名誉扫地,有厘头公案被逐渐淡忘了。究竟谁在违规搞转基因玉米“商业化”?明者自明。君不见,曾被指责为“违规商业化”的4个玉米品种已经被悄然地“敕令”退出了市场。
   

   5.“中字牌”郑单958响亮进入市场   

   从2010年初开始,中总集团突然以主销单位在报刊上宣布“中字牌”郑单958进入市场,就是说,在郑单958被德农、秋乐、金博士、金娃娃4家品牌公司热销近10年之后,中总集团以第5家营销单位雄纠纠地进入种子市场。
   这是 “品种饥饿征”在种业界引发的又一大新闻。
   看看拥有郑单958经销权的原来4家种业公司,真正出钱购买品种经销权的只有一家——万向德农。2010年德农种业与河南农业科学院两家购买合同到期,郑单958主权单位成立了“五人小组”对话德农种业,准备要个大价钱。如果德农种业终止销售郑单958,就意味着每年要损失1亿多元的净收入,很可能因此“关门歇业”。正在德农种业左右为为难之际,中总集团负责人出面通过河南上层关系斛旋,以4000万元的价码为德农种业续约郑单958至2016年。中总集团因斛旋有功,出资2000万元获得了郑单958第5家经销权。
   中种集团是“国”字头种子企业,是一家长期依靠进出口经销种子赚钱的公司。中种集团成长于计划经济,得益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给力很多的荣耀和光环,长期以“种业龙首”、“行业领导”自居,每届强盛种业评选都依据“资产规模”和“组织级别”被列为“中国种业五十强”榜首。但中种集团实际却是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产权品种,市场竞争力阙如,在玉米、水稻主营种子市场没有像样的当家品种,在面临脱胎换骨重新定位之际,自身发展正在经受严重考验。面对年种植面积有7000万亩的郑单958市场,中总集团从中分得一杯羹,无异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6.黑龙江创建“百万亩玉米吨粮田”   

   《黑龙江日报》2009年10月19日报道,“肇东市百万亩玉米亩产超吨粮”,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据《北方农资》报道:为开阔眼界,学习经验,科技人员一行今年9月专程参观黑龙江省肇东市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田。
   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胜平村路口,矗立的一座硕大影壁上,大字标帜“万亩玉米超吨粮示范田”。五里明镇赵副主任带领参观玉米高产田、核心高产区。他介绍说:去年玉米长势很好,中央领导同志视察后,农业部组织很多人参观,定为“高产创建示范区”,农业部专家指导组组长验收签字,3万多亩玉米平均亩产1 112公斤。赵副主任回答了玉米超吨粮田的管理过程、种植技术和测产方法。最后赵主任补充了很重要的一句:“当时是20多个水。”
   走上玉米核心区搭建的高台,俯瞰整方连片的玉米展示田,道路宽阔,渠道整齐,采用现代化移动式喷灌。种植玉米品种有紧凑型郑单958、平展型平全13,还有先玉335、龙丰2号等。参观者进入田间察看,实地测量了几块地的行距和株距,每亩密度大致在每亩4000~4500株,有些地方有缺苗和小株,估算亩产应在700多公斤,好的可能接近800多公斤。这和赵主任所说的“当时是20多个水”基本吻合。
  农业部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重点应是培训了多少农业技术人员,组织了多少农民听课,最重要的是农民获得了增产增收的实惠。建议农业部组织开展 “成建制”(县、乡、村)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没有必要制订出高产指标,组织人力,投入经费,又是开会又是验收又是报成果,助长层层攀比、你赶我超的虚夸浮躁行为。
   

7.先玉335被“转基因”吓一大跳   

   新华社所属《国际先驱导报》报道,畅销的先玉335种子是转基因玉米。在山西、吉林等地出现食用先玉335玉米,老鼠消失、母猪流产等异常现象。先玉335父本——PH4CV究竟含不含转基因成分?这一严肃而重大的悬疑没有国家层面权威机构的全面解答,公众疑虑难以消除。
   公平地说,此事不可轻信,也不可不信;信与不信都必须有科学依据。先玉335为中国玉米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突然间媒体报道先玉335被转了基因,着实让国人“吓一大跳”。
   先玉335究竟是不是“转基因”?经过一个月的激烈争论,以农业部相关人士9月30日一则“先玉335不是转基因”声明而告终。一俟有关部门公示精确的检测结果,国人不再继续“吓一大跳”了。谢天谢地、虚惊一场。
   假如,假如先玉335真的是转基因玉米,那将发生极其可怕的“吓一大跳”的后果啊!一是影响中国玉米生产形势。先玉335种植面积可能在三四千万亩,按亩产500公斤计算,年产量200多亿公斤,谁敢吃?谁敢做饲料?二是先玉335制种产量是5000万公斤,加上私繁滥制就更多了。粗略地算,总损失可能达到15亿元,让多少家种子公司倾家荡产?三是先玉335退出市场,立即会发生种子供需紧张,价格上扬的局面。四是某些科研人员通过“仿制”或“改造”,育成多少个“类335”,这下子“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了。五是更被“吓一大跳”的要算是涉嫌官员了。先玉335进入市场,层层过关,怎么审定的?怎么检测的?农业部会有若干官员被问责被处分被撤职!
   中国还没有批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应该慎重地理性地对待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激烈争辩,是正常的,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应该大力推进在全社会公众参与下的广泛传播,尤其是政府部门需要提高重大决策的透明度。
   

   8.从“ 超级玉米”走俏到黄淮海折戟沉沙   

   “超级玉米”是新世纪上演的一场黄粱梦,发端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谢幕于山东省登海种业,前者宣称“超级玉米”每年要推广4000多万亩,获得国家经费2620万元;后者自诩要培育出亩产2000公斤以上的玉米品种,获得国家经费8700万元。“超级玉米”忽悠了七八年,并没有培育出“零缺陷”玉米品种。直至“超级玉米”在黄淮海折戟沉沙,大面积发生病害严重减产事故,才真正到了黄粱梦醒时分。
   列宁有一句名言:真理超过一分就是谬误。科研人员应该汲取哪些教训呢?
   超级玉米”凸显浮夸与炒作。所谓零缺陷“超级玉米”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嫌,更深一步说,是赶时髦、造声势、博取功利。在金钱的诱惑下,各色人等为宣传“超级玉米”轮番登场,各领风骚。甚至还有所谓的权威为“超级玉米”圆场助势,呜锣开道,声称“超级玉米”代表育种的方向。浮夸与腐败玷污了科学技术的纯洁,使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失去信任,最终阻碍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管理部门为“超级玉米”特批立项引起强烈质疑。在世界农作物育种史上还从没有出现过所谓“超级”先例,从生物遗传与育种学来说,也不可能出现这种具有几何级数差别的超级品种。如果仅仅是依靠杜撰概念,编造新词,就能炮制出惊天动地、龙腾虎跃的品种来,那就不是科学研究而是“魔幻世界”了。作为管理部门的官员应当高瞻远瞩、博学多识、明察秋毫;官员严格政策,遵守规章,“超级玉米”神话就不会满天飞舞,这些成为笑柄的东西充其量只是昙花一现。
   科学研究是严肃的事业,必须遏制学术不端,根治科研腐败。科学研究无捷径,必须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循序渐进。农业科研人员要引以为戒啊!
   

9.隆平高科收购浚单20品种宣告失败   

   隆平高科是一家上市公司。评价种业上市公司业绩,应树立品种是种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和品种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确立公司在种子市场所处的地位,进一步评估它的营销服务、企业管理团队及其决策力。
   隆平高科与山西屯玉种业2009年12月签订《关于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书》约定,拟通过对北京屯玉公司的兼并,达到对其母公司山西屯玉的直接或间接控股,从而实现对玉米种业的整合,做大做强玉米种业。隆平高科表示,山西屯玉是一个以玉米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企业集团,“屯玉”商标在种业界有很高声誉。隆平高科以现金3600万元持有子公司北京屯玉60%的出资额,借力提高隆平高科的行业地位。
  业界人士都清楚,隆平高科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缺乏玉米自主产权品种和创新力。隆平高科兼并行动的着眼点不在于北京屯玉,而是为了获得其母公司山西屯玉拥有的玉米浚单20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经营权,占山西屯玉公司玉米总销量的60%。浚单20是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有4家共销(丰乐、德农、太行、屯玉),2010年种植面积4700多万亩。隆平高科如能从中分得一杯羹,那每年创收的真金白银就大大助推股值上升了。
   山西屯玉试图借隆平高科注入资金缓解危机,再可能的话使个金蝉脱壳之计甩掉沉重的巨额债务和银行贷款。所谓同床异梦,各有期盼。但历时不到一年,隆平高科公告称,对山西屯玉在价值判断、后续合作方面存有争议,谈判破裂,决定终止与北京屯玉合作。
   

10.媒体报道“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   

   《经济观察报》以“玉米界知名专家内讧,农业部出面调停”为题,报道了中国农业大学宋同明、李建生等22位玉米专家2010年11月6日写给农业部长的举报信。举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张世煌任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专横霸道,思想偏激,排斥异己,学术不端等。建议在此次遴选首席专家时把张世煌“拿”下去。农业部2011年1月10日复函称,张世煌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做了不少工作,认真负责,为农业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等。经过两次民主评估优秀率为85%,继续连任。农业部还谆谆告诫玉米科技界的专家要发挥“凝聚作用”,共同推进玉米技术进步。(举报信和农业部回信均刊在网上)
  媒体曝光,舆论哗然。众多网友评论进一步揭开了玉米科技界长期存在的拉帮结派、相互攻讦的内幕,涉及的都是所谓有头有脑的专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深层次显示出的问题:一是队伍无首,玉米界缺乏宏观研究有战略、微观研究有造诣的领军人物,各立门户,争名夺利。二是学术垄断,形成了以权势和利益集结的团体,以虚夸和浮躁笼罩的阵地。三是欺上骗下,控制舆论。缺乏学术民主,抵制不同意见。四是有些上级部门别出心裁地下达这“工程”那“项目”,这“首席”那“岗位”,各牵一条线,各管一小片,客观上也助长自立山头、互相互诋毁不正之风。
   玉米科技界唤自由评论。科学共同体本应是团结协作、认真钻研、互通信息、学术争鸣的园地,才能不断地出成果、出人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正如孔子在《礼记·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衷心希望玉米界知名专家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八荣八耻”荣辱标准,开展批评,荡涤污秽,革新学风,求真务实,营造一个公平和谐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
   

  佟屏亚博客

发表于 2011-7-24 19:01:04

我惊呆了,好贴啊,很难得的好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0年中国玉米科技界十件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