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 2011-2-25 09:03:39

我国品种审定制度弊端凸显

信息来源:农博网

   春耕伊始农民为新一年如何选种犯愁。“这几年陆续发生的减产、绝收事件让农户寒心这些缺陷品种都通过了品种审定农民该信任谁?”私营企业育种人薛光华称品种审定过程中存在大量猫腻让许多缺陷品种堂而皇之地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

  从1981年设立至今品种审定制度已经“三十而立”一方面对限制品种乱引、乱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因存在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问题被业界诟病。种业知名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佟屏亚认为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暴露出的弊端已成为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发展的瓶颈。“把品种选择权交给市场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最公正的裁判员。”佟屏亚的观点得到众多种业界人士赞同。

  弊端一

  审定品种多市场认可少
  “参加区试的品种一年比一年多。”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胡学应介绍2004年前后每年参加广东区试的品种有200个左右现在有400多个2010年比2009年多了38个。

  佟屏亚分析《种子法》实施时全国从事农作物育种的科研单位有450家目前少说有2000多家(人)而且个体育种人员占比例相当大。育种人员增多参加区试的材料也成倍增长。

  南方农村报记者从中国种业信息网上查询统计发现从2000年至2010年仅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全国性主要农作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品种为6766个其中水稻4058个、玉米1125个还不包括各省市特定主要农作物通过审定的品种以及2000年前通过审定的品种。以广东为例仅 2010年通过在广东审定的水稻品种为42个玉米22个。

  建立审定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推广良种”。然而在践行过程定位已有所改变广州市农科院党委书记刘自珠连任三届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他表示很多科研单位申报品审相当于进行科研成果鉴定并不是以推广为目的。而业内人士认为“审定品种有十分之一品种具备推广价值就不错了并且同质化严重不少就是同一品种或者‘新瓶装旧酒’来推销”。

  弊端二

  权力寻租品审不公

  对于这一弊端薛光华称深受其害。

  薛光华介绍背后有知名退休专家做后盾掌握足够的育种材料和独特的育种方法培育出的品种论产量、抗性都非常不错。但由于始终不愿意被“潜规则” 十多年来申请区试的20多个品种只有一个品种2010年通过了审定。而一些没通过审定的常规品种被某些单位拿来换个品种重新申请审定却通过了。

  不少人反映一个玉米品种正常渠道通过审定通常需要花费数万元。而非正常审定一个品种要付出20-30万元国审品种要付出40-50万元在业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薛光华听同行谈到“有的企业在有审定权的市级送审品种要想通过需花费十来万。”

  佟屏亚总结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潜规则异化为权力寻租区试和审定中有收费索贿、篡改数据现象滋生使真正优良品种不一定能通过审定表现平平的品种则可能顺利地“过关斩将”。

  弊端三

  缺陷品种的免死金牌
  近年来通过审定的缺陷品种给农民带来重大损失的案例已经非常普遍南方农村报也报道多起但这些品种却因“已通过审定”这个“免死金牌”而成功推卸责任。

  代理种子纠纷诉讼20多年的山东贵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武合表示近年来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多发案件和重大案件均是品种缺陷引起的也属于疑难案件。

  南方农村报记者了解到一些抗病、抗逆性差的有明显缺陷的品种通过审定很容易在生产上造成损失。

  按现行法律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合法推广审定品种只要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达标种子质量就没问题不需承担其他责任。这样因品审把关不严遗留下来的潜在风险只能由农户埋单农户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品审制度却为这些缺陷品种批上了合法免责外衣。

  弊端四

  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
  “我们发现一些不能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却能通过国家审定。”薛光华说。据了解目前省、国家区试中的对照品种不一样国家为便于统一安排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科技水平之间的差异所设对照较地方对照水平往往要低所以有的品种在没有通过省级审定的情况下转报国家区试却可以通过。

  另外业内人士普遍反映一是我国品种审定区域划分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划分的但作物都是在一定生态区域中生长的有的相邻省份均为一个生态区域 在品种审定工作中人为划开是不科学的。二是评价体系不完善比如被称为玉米“癌症”的粗缩病并没有纳入鉴定指标;品种的抗逆、抗病性在实验室获得鉴定结果与田间表现不一致导致有些审定的高抗品种在生产中却不抗。

发表于 2011-5-31 18:30:44

发表于 2011-7-16 02:30:49

大家什么看法?我先支持

发表于 2011-9-3 10:16:37

我来了~~~嘿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品种审定制度弊端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