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标题:
说说育种材料的“送”与“拿”
[打印本页]
作者:
阿里巴巴
时间:
2014-2-23 22:15
标题:
说说育种材料的“送”与“拿”
作者:佟屏亚
外媒曝光国人去境外“拿”种子。去年12月13日,美联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雇员,因涉嫌从美国窃取杂交玉米亲本种子带往中国而被拘留,另有5名中国公民被起诉,其中包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董事长李绍明。联邦检控官克林费尔德说,美国公司的专利种子至少价值3000万至4000万美元。(《南方农村报》12月28日)
点评:此类事件在国外惊天动地,在国内却反映平平,反映出对植物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环境和不同认知。
育种材料或称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又被称为遗传资源,是农作物传递给后代的包含所有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是育种家赖以加工、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基本材料。这些物种一旦消失就永远不可恢复,这无疑是全人类的损失。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是农作物传递给后代的包含所有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是育种家赖以加工、改良和培育新品种的基本材料。自从杂交玉米问世以来,玉米原始材料以及自交系就成为玉米育种家最珍贵的资源。
国人经历了育种材料 “送”和“拿”两个时代的境遇。我简要地说出几例供偿析。
一说“送”。
在上世纪共产主义大协作、无私奉献年代,育种人都以相互赠送材料为荣。列出三例:
1,农民育种家李登海,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曾在山东莱阳农校进修玉米育种。他后来培育出的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其中一个系就是他的老师刘恩训先生赠送的。后来培育出的掖单13,其亲本掖478来自吕某赠送的U8112和吴某赠送的5003。
2.李竞雄1971年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访问加拿大,一位华侨学人赠送给他Mo17自交系。80年代李竞雄先生用它培育出中单2号,种植面积最多年份达4 000多万亩,获国家发明奖。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这位华人被尊称为“爱国华侨”。
3.黄早四自交是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70年代培育的。在天津召开的一次玉米育种会议上,育种人将黄早四广赠与会人员。就在短短几年之后,各地培育出好几个黄早四×莫17组合(烟单14、户单1号、黄莫、黄417、林赵1号等),都推广有很大面积并获得国家级奖或省部级奖。。
二说“拿”。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品种被赋于商品属性,育种材料就从“送”变为“拿”(文明语言不说“偷”)了。培育一个优良材料需要7~8年,投机取巧“拿”材料“零成本”,经过两三年就有参试组合或可能被审定品种了。“拿”极具诱惑力。比如郑单958还未问世,其自交系郑58就已经“满天飞”、类958品种遍地皆是了。
知情者介绍:在南繁基地有些人专以窃取育种材料为业,每年都有一批“旅行家”,乘飞机,住宾馆,“游览”制种地,“考察”繁殖田,目标明确,每战必获。通常的小“拿”一是播种后抠籽或挖苗,二是成熟时掰穗或剥粒。更大的买主都是成斤论袋。刚刚通过国审的品种,在海南繁种基地闻风而动,愿意出价100~200元购买一个果穗,出价数千元乃至万元套购几公斤原种。更有甚者明目张胆趁风高月黑聚众哄抢。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围绕品种权展开的暗战在每一处角落上演,身在江湖,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在扭曲的价值观支配下,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瞬间改流。
境外“拿”种子案为国人敲响了警钟,引发种业界对该案件背后利益关系的猜测与思考,伴随着的痛楚成为不堪承受之殇。业界人士呼吁,以此为鉴,从整顿种业的商业环境入手,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强化侵权责任追究机制,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欢迎光临 种业论坛 (http://bbs.chinaseed11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