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标题: 袁隆平并非唯一的“院士表率”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09-9-30 10:50
标题: 袁隆平并非唯一的“院士表率”
  ■ 第三只眼

  对政府来说,鼓励科学技术专家成为亿万富翁,不只是一种政策取向,而且内含了价值标准。“院士—成果—产业—亿万富翁”,这样的推理链条,大大窄化了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武汉要研究政策,让两院院士在企业有股份,“鼓励他们成为腰缠万贯、甚至腰缠亿万的富翁,成为和袁隆平一样富有的院士”。(9月28日《楚天都市报》)

  我很想从中解读“积极意义”,也确实从中解读出了不少。然而,终究而言,再多的“积极意义”,不如这种导向可能造成的价值混乱让人产生的遗憾多。

  放在一个地方,鼓励院士成为亿万富翁,这当然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对院士也有经济利益,何况靠知识致富,也是能耐,社会也高度认可。

  “和袁隆平一样富有”,在这里,袁隆平是被作为一个院士标杆列名推举的。不过,中国的院士不止袁隆平一人,更多的人没有成为亿万富翁。对一个科学家来说,成为亿万富翁不管是不是其目标,至少社会对科学家的报偿,主要不是给予亿万财富,而是对其科学贡献的赞誉,例如将其贡献记入科学史乃至社会史。

  搞科技和办企业,是两个事情,专业化分工时代更是如此。科学求真,技术求用。在“求真”的领域,价值不以产业化、商品化和亿万富翁为标准。在求用的领域,产业化、商品化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但因其实现主要是通过企业,受企业制度影响,故而技术专家是否应当成为亿万富翁也是一个未知数,说到底,企业制度讲的是资本控制力,技术专家是技术雇员还是技术资本拥有人会有很大的收益差别,如果院士有可供产业化的技术成果,这是一种知识产权,其产权归属是院士还是某个单位,也存疑义。

  对于政府来说,鼓励科学技术专家成为亿万富翁,不只是一种政策取向,而且内含了价值标准。怎样一般性地看待科学技术、评价科技成果、回报科技专家,揭示出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怎样的定义。官方的认识也会主导社会认识。

  “院士—成果—产业—亿万富翁”,这样的推理链条中,贯穿着功能主义的思维,功能的核心是产业。这大大窄化了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对科学的理解。在这样的功能主义理解之下,大部分科学进步将被视为无意义,直接的“商品变现能力”将成为支配性的认识,从而形成对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科学家、工程学家的价值的简单化处理,能否“产业化”将不仅成为企业的技术目标,而且将成为政府科技政策和社会的科技认知。这可能不是科技的幸事。

  区分各种概念的能力是重要的。我看到一个美谈:袁隆平2001年购买汽车,驾驶证不是考来的,而是交警大队的书记亲自送来的,荣誉驾驶证上面写着“袁隆平院士贵乘”,终身免检。这是把法律治理与社会尊重混为一谈的一个例子。研究政策以鼓励院士成为亿万富翁,是把产业、企业与科技、院士混为一谈的例子,看上去是厚待了院士和科技,实际上是资本逻辑和经济逻辑的全面覆盖。对科学和科学家来说,这是错爱而非尊荣。而技术发展和技术专家的待遇,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内的事务,原本无需政府过多参与。

  科学技术专家有成为亿万富翁的权利,这没有人质疑。但验诸世界,没有听说几个科学家或技术专家成亿万富豪。很多人大概会说比尔·盖茨,但他主要是个企业家,又以慈善名世,他领导一个科技企业,但并不是“院士”。 □刘洪波(媒体人)




欢迎光临 种业论坛 (http://bbs.chinaseed11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