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B73和Mo17这两个系的成功选育,以及B73xMo17这个杂交种的大面积推广,美国逐渐形成了B73xMo17的杂优模式。商业化育种知识产权的限制又逼着各个公司从这两个系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开展种质改良与创新,总体形成了BSSS X Lancaster的杂优模式。之后又形成了Iodent新的杂种优势类群,目前BSSS x Iodent模式的品种逐渐占了上风。随着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品种推广,这些品种的优越性体现的非常明显。当年先玉335的例子就是很好的案例,要不是这个品种不太适宜黄淮海区域的气候,其对我国玉米行业的影响力更加难以预料。
跨国种业巨头的杂优模式仍然坚持以BSSS x NSSS模式为主,而且这个模式对世界各地的本土模式正处于“瓦解”之势,我国也不例外。比如我国东北地区很早之前的兰卡x唐四平头模式在先玉335进入之后基本上被瓦解了,黄淮海的Reid x 唐四平头模式在先锋种质的利用下应用比例也大幅降低,未来是否会统一到BSSS/NSS模式也不好说。欧洲的IodentxFlint模式现在也逐渐过渡到BSSS/NSSS模式,我国的极早熟地区估计也不例外。以前在热带地区应该说是杂优模式最为复杂的区域,涌现了多种模式。其中Suwan x Non-Suwan模式非常有名,而且Suwan种质也被视为热带种质改良成功的典范。但是,现在慢慢的热带地区过渡到BSSS/NSSS的趋势也非常明显。由此可见,BSSS/NSS正在成为主流的全球杂优模式。那么在此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开展种质改良与创新,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