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标题:
大豆种业的三个巨变
[打印本页]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3 天前
标题:
大豆种业的三个巨变
来源:南北学苑 作者:张鑫
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政策变革、科技创新、民族对立等要素加速推进与演化,注定会改变粮食市场原有的逻辑,尤其大豆作为玉米的对手盘,大豆播种面积的增减和商品价格的高低都会对玉米产业产生巨大的波浪,所以要想理解玉米产业,必须先深刻认知大豆。
纵观全球,2020 年是一个政策变革的重要时间窗口期。向前看,全球就是地球村,大家一起和和睦睦做生意,赚大钱;向后看, 全球就是 XHY 和 JBY 的对立,各种算计和抑制层出不穷,易战乱。尤其“九三” 阅兵,很明显的一个信号就是 G2 正在加速形成,两个世界不会激烈的对抗,但是大概率会是一个平行世界,尽量互不侵犯,这就导致对外依赖度最高的大豆的所有逻辑都会被改写,这对玉米又形成了最重要的变量要素。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重新对大豆产业的资源禀赋和要素结构进行了深度梳理,发现未来大豆产业在上述诸多要素的合力下,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大概率会被“1+2+3”要素进行 逻辑的重新建构,即演化出“1 条技术护城河的“建立”;2 个路径高增长的“确定”,一个是市场播种面积的“增加”,一个是资本累投效应的“放大”;3 个市场核心要素的“提高”,一个是大豆良种毛利率的提高,一个是大豆良种商品化率的提高,一个是大豆种子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这些核心要素正在重新塑造大豆产业链的发展逻辑和展开路径。
一)技术壁垒
大豆作为自交作物,最被行业诟病的就是种植户可以自留种,导致商业逻辑无法形成闭环,这就导致很多大企业投资整合大豆种业欲望不强的主要原因。但是,正是大豆种业的落后,才导致了很多新技术在大豆种业这个种植场景都具备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尤其气候变化,这个最大的变数,给常规大豆→杂交大豆→转基因大豆的育种逻辑递进提供了必然性,因为我国“雨带北移”导致东北地区病害和草害越发严重,而且有趋势性加速迹象,这就导致种植场景的敞口需求已经打开,比如本年度蒙东三旗等地对于转基因大豆的认可以及面积的迅速增加, 都是草害的倒逼;针对病害,常规育种发挥超显性效应的短板越发明显,只有通过杂交技术才能发挥抗性基因的优势,导致杂交大豆育种的刚需越发强烈(今年大豆种植田的田间病害越发严重,但是杂交大豆表现出较常规大豆更强的抗病害优势)。
可能杂交大豆会有制种纯度和成本等等问题,但是这也是杂交水稻的“来时路”啊?只要需求存在,而且敞口巨大,资本就有了投入的商业逻辑,技术就有了升级的必然理由,所以大豆种业技术这条护城河大概率会逐步建立起来。另外,气候的变化属于更大视角的周期力量,叠加土壤问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压制农业增产,耕地的扩张和置换都需要时间,各地政府都没有准备,未来会存在巨大的资本开支。
二)无限增长
我们一谈大豆,就会说到刚性约束,即我国耕地面积。针对大豆 1.57 亿亩的大豆耕种面积,再多一分地种大豆,其他作物就少一分地种植,最终就会导致供需失衡,出现的就是各别农场品价格的暴涨暴跌,这是主管部门最不能接受的也是消费者最痛苦的事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很多要素的变化会导致这种旧逻辑的变化。
世界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两大国之间似乎悄无声息的已经完成了势力范围的互换,朝鲜全力跟随俄罗斯,中亚五国跟随我们,战略的重新校正,为后续的战略物资准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九三”阅兵的最强音,就是我们拥有了历史叙事的话语权。9 月 10 日的黄岩岛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所以眼界不能在局限于国内的耕地面积,在强大军事实力的保障下,未来海权时代要逐步让步于陆权时代,国外垦荒会是主流叙事模式,也就是大豆这个作物会如蒲公英一般,种满那些荒漠肥沃的土地上,这个市场增量又是多少个黑龙江耕地面积呢?借助星爷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要不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 未来最确定的事件就是在这种全球地缘政治动荡环境下,作为战略安全资源最重要一个环节的大豆的供应链安全与稳定,也会更加得到强化政策力度的不断出台, 并且出海垦荒和戍边已经有了军工力量的全面背书。第二个增长就是大豆会从一个资本低密度行业演化成一个资本高密度行业,未来对于大豆的投资会是一个产业链逆向打通的逻辑,即国外大豆种植→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大豆深加工→大 豆供应链→大豆种植投入品→国内大豆种植,这是基于国家供给安全展开的逻辑视角,巨大的资本开支已经在谋划的路上。
三)巨大变化
未来,大豆种业大概率会从低毛率,低商品化率,低市场集中度向高毛率, 高商品化率,高市场集中度进一步转化,并且提升空间巨大,商业模式逻辑形成闭环。
1)第一个变化:2020 年之前,大豆种子企业的毛利率大概维持在 13-20%左右,定价方式全部采用“成本加成”构成法,但是随着国家针对大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出台,导致大豆开启了新一轮景气周期,导致大豆种子企业的毛利率快速提高。
目前我们统计大概 17 个大豆主推品种,毛利率在 20-51%之间,平均毛利率近 36.35%。这就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主推自交作物毛利率已经略高于杂交作物毛利率。
1)第二个变化:大豆商品化率变化的重要支撑就是种植主体结构的变化,一个是规模化,合村并县的政策出台,导致土地资源迅速向规模种植者集中,规模种 植者对于科技的认识提高,导致对于大品种+大品牌的大豆产品进行追捧;
二个是年轻化,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振,导致大量年轻人携带工商资本大量下乡进行土地流转种植,因为种子投入占种植投入品绝对值较低,但是对于产量影响 又最大,所以对于种子的选择是认可“良种”才能取得高溢价的逻辑;
三个是国有化,目前大量非农国有企业进入种植业,掌握了大量土地资源,他们一般淘汰 经销商,直接对接厂家进行采购。
四个是法律法规,随着法律法规的越来越完善 以及基层执法单位的严格执法,促使白包和套包种子销售出现了较大抑制。
基于种植者结构的变化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导致大豆商品化率的提高非常显著,近年来大概率由 55%提高到了 65-70%左右,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巨大空间。
3)第三个变化:市场集中度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我们纵观玉米和水稻这两个双杂作物,资本大概用了将近 30 年的时间周期,通过三轮资本的投资并购形 成了当下 40-45%的市场集中度。
但是大豆作为自交作物属性,截止到现在只有 2021 年中农发积极响应当年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大豆振兴”政策,积极并购了当时大豆行业排名第三名的富民种业,其他案例几乎无。但是按照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统计的大豆种业前十名,里面有 8 家是黑龙江本土企业,2 家是山东企业, 但是这两家山东企业均在黑龙江五大连池投资建厂和运营多年,这就导致出现一 个更有趣的结论,即全国大豆前十名全是黑龙江省大豆种子企业。
基于以上视角, 通过逻辑推演会发现,大豆种子企业只要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各建立起一个大 豆战略支点,几乎产品线就可以全部辐射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 60%左右。
也就是说大豆这个作物因为种植区域比较集中,资本可以通过 1-2 个战略支点就可以实现市场集中度的快速提升,不会如双杂作物一样基于 30 年的时间周期和各个生态区的全面出击布局,才形成当下的寡头市场的格局,这是大豆和双杂作物最大的逻辑不通。
综上,针对近年来我国各项大豆政策的出台,质疑者颇多,因为质疑是一件成本最低廉的事情。换个角度,要尝试去理解,去入局,去躬身,会发现近年来跟着国家政策走的人或事最后都会是实现双赢的局面,这就是“听敌台而不看内参”的最重要的区别,所以“听党话跟党走”绝不停留在一句口号,而是要行动起来。
尤其,当今的西方政治精英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想用资本主义改变中国, 但是中国改变了资本主义”,所以针对那些看得比我们远,看得比我们清的人制 定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许我们只需要的就是义无反顾的去执行,就会迎来一个市场技术壁垒越发坚固,护城河效益凸显;市场容量快速增长;商品化率不断提高; 毛利率迅速提升;市场集中度越发高企,寡头市场指日可待的一个多元要素共振的大豆种业新未来。
最后,借用李大钊先生的一句话“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关键是,谁会是大豆种业扛起第一杆国内大旗的企业,不仅要插满祖国大好河山,更要插进全球良田沃土。
小编根据张鑫先生的文章,进行了简单梳理和分析,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欢迎提出,并批评指正。
首先,大豆产业发展逻辑分析
大豆产业底层逻辑正经历结构性重塑,主要受三大核心要素驱动:
1)技术壁垒强化:气候变化(如雨带北移导致草害、病害加剧)倒逼育种技术升级,从常规大豆向杂交大豆和转基因大豆演进。杂交技术可提升抗性基因优势,转基因技术解决草害问题,技术护城河的建立将吸引资本投入,推动行业从低研发投入向高技术密度转型。
2)增长路径重构:
空间扩张:地缘政治变化(如陆权时代崛起)推动海外垦荒,突破国内耕地约束,大豆种植面积具备全球增长潜力。
资本密度提升:产业链逆向整合(从海外种植到国内深加工)成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环节,资本开支加大,行业从低资本密度向高资本密度转变。
3)产业效率提升:毛利率(从13-20%升至36%)、商品化率(从55%升至65-70%)、市场集中度(区域性寡头形成)同步提高,商业模式闭环加速。主因包括种植主体规模化、年轻化、国有企业入局及执法趋严。
其次,大豆与玉米种业的异同
相同点:
均受气候变化、政策驱动(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技术升级影响;
资本通过并购整合提升市场集中度,最终趋向寡头格局。
不同点:
1)作物特性:大豆为自交作物,传统商品化率低(农户可自留种),玉米为杂交作物,天然技术壁垒高、商品化率高。
2)技术路径:大豆技术升级依赖杂交/转基因突破抗逆性,玉米杂交技术已成熟,更关注性状优化和效率提升。
3)产业集中度:玉米种业通过30年资本布局形成40-45%的集中度,大豆因种植区域集中(黑龙江占主导),可通过1-2个战略支点快速提升集中度,周期更短。
4)政策依赖度:大豆对外依赖度高,受地缘政治影响更大;玉米以国内供给为主,政策更聚焦产量和技术自主。
最后,未来发展方向
1)大豆种业:
技术驱动杂交/转基因普及,强化抗逆性和单产;
全球化布局(海外垦荒)缓解国内耕地约束;
产业链整合加速,资本向种植、物流、深加工全链条渗透;
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区域性寡头(如黑龙江企业)主导全国市场。
2)玉米种业:
技术迭代聚焦生物育种和智能化(如基因编辑、数字农业);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竞争重点从产量转向资源效率(节水、抗病等);
政策支持持续,但需平衡大豆扩种带来的面积挤压(“对手盘”效应)。
3)协同与挑战:
大豆与玉米存在耕地竞争,需通过技术提高单产或海外扩张缓解矛盾;
共同方向是技术壁垒强化、资本密度增加和政策主导下的安全战略升级。
大豆产业正从传统低效模式转向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全球化驱动的新逻辑,与玉米种业在技术升级和集中化趋势上一致,但路径和周期因作物特性差异而分化。未来两者均需依托政策与资本,实现安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平衡。
欢迎大家互动交流。
欢迎光临 种业论坛 (http://bbs.chinaseed114.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