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23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管理员 发表于 2023-8-13 08:3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北学苑 ,作者申卓

      曾经的辉煌(建国后-公元2000年)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一环,也基本是我国官方农业科研的最末一环。它有着辉煌的过去,从大的方面看,丹玉 13 由辽宁丹东农科院吴纪昌老师选育,1989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郑单 958 的父本昌 7-2 来自于河南安阳农科所。这两个品种巨大贡献无需言表。从对本地区科技支撑来讲,以辽宁省为例,丹东农科院相继育成旅系父本几乎占据了当时审定品种的半壁江山,在辽宁、吉林几乎到了“无旅系不成品种”的地步;沈阳农科院选育的沈 5003、沈 137、沈 3336 也是影响深远;铁岭农科院选育的铁 7922、C8605-2、铁 0941、铁 T12067 等自交系也是美名远扬。辉煌已经过去,究其成功原因:

      1)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力度大,科研资金投入充足;

      2)老一辈农业科研人员辛勤努力;

      3)划区而治,竞争压力相对小。吃自己锅里的饭,别惦记别人盘里的菜。

      步履蹒跚的现在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目前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力度减弱,科研资金投入减少甚至断奶。任何行业如果想发展,竞争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在享受其他行业竞争带来的便利,也得承受自己行业竞争带来的痛楚。说白了就是过去地市级农科院的“活”找更多单位和你争着干,而且干的比你好。

      2)人才流失、人才断层、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许多有能力育种老师投入种业怀抱,很多单位都有10年人员招聘空档期,人员逐渐老化,有些干不动,有些不想干,招聘的新人多数“干不长,留不下”,总之就是进少出多。

      3)科研基础设施陈旧,对新技术、设备等渴望不可及。

      4)竞争对手多元化,一个比一个强大。

      地市级科研单位优势及如何发展

      1)雄厚的科研历史传承。多数地市级科研单位具有50年以上建院史,一代代农业科研人接续奋斗,不光是育种资源的传承,更是科研精神的代代相传。

      2)富余大批科研人才。现在虽然说种业是创新主体,现实是大多数种业人才聚集在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这些人才具有基础学历高、从业经验丰富、有稳定工资收入。以上三个特点决定这些科研人才可能沉下心来,着眼长远,力求创新,踏踏实实搞育种。

      3)地利。熟悉本地的土壤气候、品种沿革、人文风俗、种植习惯,甚至当地特有的病虫害和非生物逆境胁迫就是我们最接近成功的突破口。种业大航母可以在海洋里任意遨游,保我粮丰;地市级科研一叶扁舟在小河叉里灵活自如,查缺补漏。“做本条街最好的裁缝”虽然是无奈之举,但也是最好的选择。

      4)区域性品种给了我们争取外援资金的机会。这几年随着行业变化,种业公司对区域性品种非常重视,无论是和科研单位合作稳定投资,还是不见品种不花钱的一次性买断,都给了我们补血的机会。明天可能很美好,前提是我们不能死在今天晚上。

      5)求人不如求己,唯独让自身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政策、人才、设施和竞争环境都处于劣势的大背景下,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要想生存,就必须能够实现持续的自我造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经验、地域环境等相对优势,做精做专,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加强对外合作,选育生产实践需要、真正接地气的品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尽所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反哺科研,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的区域内立足。

      通过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未来 10-15 年大多数地市级科研单位会随着宏观政策变化形成分化式的发展局面,大部分单位会完成历史使命,逐渐隐入烟尘;少数地市级科研单位抓住机会,奋力一搏,还能继续存活,也许会活得更好。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做好当下,怀着对成功的渴望,对自己、对事业、对家人负责,拼命育种;也要抱着对更多失败的释怀,愉快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2 00:24 , Processed in 1.1956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