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9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世煌谈黄淮海玉米品种试验(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中国种业 发表于 2013-2-7 00:2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淮海玉米新品种试验所暴露的问题与改革方向(5)

作者:张世煌


     五、增加育种圃的试验密度变得越来越关键

     越来越多的育种者接受了密植育种策略,但表现得犹豫,态度不坚决。黄淮海地区夏播玉米生育期短,虽然自然降水和热力资源丰富,但和玉米生育进程及对资源的需求趋势与春播玉米完全相反,所以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历来实行密植。夏播玉米推广机械收获以后,更需要早熟品种,通过密植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品质量。高杆大穗晚熟和稀植型品种不是今后的育种方向。

     夏播玉米从播种到成熟,经历许多逆境考验,不宜种植高杆大穗和稀植型品种。而抗逆育种最简单有效的途径是增加试验圃的种植密度。通常选育自交系的早代群体应比品种筛选试验的密度高一倍,而品种初筛试验应比市场目标密度增加25%,现阶段提倡每亩增加1000株,但在新疆和黑龙江要比照农民的种植习惯和应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更大幅度地提高密度增量。新疆现在已经实现每亩6000株的区试密度,今后应继续增加,才能满足当地农民种植玉米每亩5000- 6000株的习惯密度。

     从本质上来说,育种圃密植是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放大遗传方差,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而多年多点测试也是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筛选适应性广和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

     从2012年的品种试验看出,自从调整了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我国玉米品种水平有了普遍提升,育成的新杂交种比前几年有了突出进步,我们在几个科研单位和企业看到每个点都有十几个优良新品种,甚至在一个公司就看到十几个产量水平相当的好品种,但在目前的试验密度下难分伯仲;不可能这十几个品种都值得推广,到了生产上肯定会表现各异。这成为当前困扰企业育种者的普遍现象,迫切需要在试验田里尽可能较准确地予以区分。建议把这些品种放到更高密度下,区分不同品种的优劣和抗逆性的差别。我在东北某地,竟然从一个新品种的密度试验中看到抗茎腐病的能力随着密度而严重下降的趋势!从低密度下基本抗病到密植条件下几乎80%感病。这才是品种密度试验的功能。在普遍增加试验密度的基础上,还要逐渐增加其他选择压力,更严酷地识别和发现优良品种。

     栽培专家常说“良种配良法”,我不赞同这个思路。他们以为对一个好品种做密度试验,如果每亩4000株的密度下产量最高,于是就推荐农民按这个密度种植,可是到了生产就出问题。实际上,根据这个试验结果,那个品种的推荐密度只能是每亩3200株。超过3200株就会有风险。这是因为小规模试验中有很多因素考虑不到,于是推荐密度要谨慎,留有余地。2006年我在美国先锋总部看到一个品种试验,最高产的密度是每亩9000株,可是推荐给农民的种植密度只是6000株。

     顺便评论一下“良种配良法”。中国栽培专家一直搞的是“良法追良种”,虽然被动,却有干不完的活;在这种思路支配下,育种家就可以信马由缰,不可能实现规范的设计育种。育种家应该是“良种适良法”,即按照市场需求和生产技术规范,朝着既定目标培育新品种。现在提出育种目标要适应机械化作业,要适应密植,节能节水等,就是“良种适良法”。育种家不要指望栽培专家给你的每个品种都单独搞一套“良种配良法”,那是靠不住的,从企业和社会层面来说都是低效率。今后,育种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追随农业机械培育更好的新品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3 05:09 , Processed in 1.16326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