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58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粮补困局下的粮食安全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阿里巴巴 发表于 2016-5-6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刘石

      实行了9年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被正式取消。在今天4月17日召开的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表示,对于玉米主产区,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补贴,补齐后的价格肯定要低于1元/斤;对于非主产区,种植玉米不应再予补贴,不种植玉米应将给予补贴,以便减少国内玉米产量,有节奏地清理玉米库存。

      中国的农业问题实际上是多重问题的纠结。所以每当人们谈起农业问题,总是会缠绕不清。这之中最主要的有:

      “粮食安全”的问题​

      农民收入的问题

      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土地制度的问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产业升级的问题

      经济转型的问题

      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调整的问题

      等等

      …

      对于当前的粮食安全战略和粮价补贴困局,剪不断、理还乱。这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

      - 昨天还要大干快上,还要到2020年增产500亿斤粮食,今天就要去库存。其政策的导向变化之大、变化之快让人捉摸不透;

      - 如此的高库存不是一天形成的,其中多少是真实的?会不会一盘库就又发生大火?其中多少库存是合理的?粮食战略库存的作物和数量的决策依据是什么?有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面对偏离原有目标如此的高库存为什么未能够未雨绸缪?

      - 2015年的春天还在鼓励农民多种地,多打粮食。但在临近秋收时突然改变政策,大幅度降低了粮食的收储价格,大大伤及广大农民的利益,这是不是政府的违约行为?

      - 库存是“标”,产能是“本”。去库存之后是不是需要去产能?不去产能的去库存是治标不治本的无用功。但去产能之后粮食安全的诸多问题将如何解决?

      - 去产能不如产业升级。那么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战略和路径在哪里?

      - 大话、套话我们听的太多了。简单的问题,今年农民应该种什么作物,怎么种?

      要么就“一哄而上”,要么就“一哄而散”,这样的做法我们过去见得太多,无论是国家政策、企业管理或者个人行为。没有方向、没有远见、没有定力,似乎也只能如此。

      “粮食安全”是一个重大和永恒的话题。以笔者之见,其中有几个层次的含义。

      短期的粮食安全:是指粮食的储备和调配能力,能够同时应付两个地区以上的局部自然灾害的能力,使人民无匮乏之虞;

      中期的粮食安全:是指粮食的储备和生产能力,能够应付连续数年灾害性气候和应付一场局部战争,并由此而造成的粮食贸易中断甚至禁运的能力;

      长期的粮食安全:是指粮食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能够支撑本国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消费需求的升级,能够应对长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并能够应对一场全面战争以及由此带来的长期的粮食禁运与贸易封锁等的能力。

      以此而论,中国的粮食安全的现状和能力,仅仅是应付到了第一个层级,达到了短期安全的水平,而距离中、长期的粮食安全还差得太远。

      无可否认的是,粮食安全的储备与经济运行中粮食生产和储存的效益成负相关。即越接近“零库存”企业的效益越好,但危险系数增大;而越是大基数的库存,经济运行效率和资金周转率则越差。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大的胸怀,更大的战略和更大的手笔来考虑和布局这一问题。

      以笔者之见,中国的粮食安全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 对于当前粮食特别是玉米的高库存,需要从战略性层面考虑和安排。不仅仅是减少当前的库存,而是为未来的战略库存寻找行之有效和可持续的“出口”。除了传统的饲料、淀粉和酒精工业外,燃料乙醇是消化陈化粮的非常有效途径。前些年,在“机器与人争粮”的大帽子下,公众的反对声音尤为激烈,燃料乙醇项目被严格限制。其实公众并没有能够理解和预见到燃料乙醇项目背后的战略意义,它可以作为粮食库存的调节库:高则开、低则停。唯有如此,粮食的战略储备才可以成为“活水”;

      - 粮食战略储备的操作需要有新的思路,需要要增加公开性和透明性,通过社会招标和竞争完成,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藏粮于民。粮食的战略储备应当由政府操作逐步转变为企业托管和政府监管,以此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可以避免粮食的战略储备成为利益集团把持的“盘中餐”,成为弄虚作假和贪污腐败的温床;

      - 粮食的生产端也早就应该摒弃“N连增”的传统思路和KPI考核指标,如同政绩考核早就应该摒弃GDP的考评指标一样。农业生产的稳产能力,抗风险能力,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品质的提升,产业的升级,产业效率提升,农民收入增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哪个都比“N连增”来的靠谱;

      - 虽然粮食生产需要控制节奏,但技术储备和资源涵养则不能放松。技术储备的重点包括育种技术、生物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小型农机技术和装备等;资源涵养包括大力推广休耕轮作、土壤修复、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环境保护等;

      - 建立透明和强化执行粮食储备预警系统,并探讨和逐步建立粮食收储数量与价格之间的联动机制;

      - 探讨和建立进口市场的“熔断”机制。中国的进出口管制总的趋势是逐步放宽的,这也有利于促进本地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和垄断企业的操控,国际贸易的规律已经远远脱离了供需关系的常轨,而熏鸡兴风作浪。农产品进口数量和价格的大起大落,会严重冲击尚处于“小农经济形态”下中国农民的利益。进出口的“熔断机制”将是对中国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效保护措施。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以前片面强调“粮食安全”约等同于粮食储备,单方面强调数量的增加,一方面垄断了土地、补贴、收储等资源和渠道,低效运作,腐败滋生;另一方面,不能以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建立库存的有效“出口”和循环通路;再者,不能有效遏制进口廉价农产品的冲击,致使中国的粮食战略储备成为“死储”,并最终由于“滞胀”而导致现行粮食收储体系的全面“崩盘”。

      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盘大棋,需要有战略的高度,长远的布局,并同时也需要有市场的眼光。这样的重任需要调动全社会资源和能力来完成,而不仅仅是国企的独家把持。同时,决策者要有应对国际市场投机资本的敏感和能力,同时建立国内相应的快速反应和调控机制。

      粮食安全是中国的头等大事。重要的事情不止说三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2 03:12 , Processed in 1.1810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