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62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玉米育种要去先锋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阿里巴巴 发表于 2016-6-1 15:5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世煌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连续两年对从美国引进的160份商业自交系做配合力分析,结果出乎意料,较老的美国自交系被选中的较多,而较现代的自交系被选中的却相对较少。这与育种者的实践经验相符。我们推测其中的原因,可能与试验密度(4500株/亩)偏低有关,也与国内玉米测验种的杂种优势太强和不适合密植有关。
这说明G×E效应和育种思路的差异影响了中美两国玉米生产与品种研发的行为与后果。尤其在田间根据育种经验评估NC-II配合力分析和筛选美国自交系时,选中了许多较老自交系。这提醒我们,现在的选择适合当前需要,但我们还需要筛选出未来的技术储备。

      前几年,有人盲目推崇未解密的孟山都自交系LH321和LH287,尊为王牌,误导了许多人苦苦追求。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没有收藏这两份自交系,但据育种者诉说,这两个自交系的表现令人失望。主要原因是不抗斑病、茎腐病或不抗倒伏,或者需要更高的种植密度,总之,不适合中国现在的生产条件对品种的需求。

      还有一些育种者倾向于选择生育期较长、植株较高大的老自交系。在当今低密度生产条件下,这类自交系的配合力很强。这个现象需要讨论。为适应机械化作业,我国玉米品种应逐渐缩短生育期,降低植株高度,降低收获时含水量,才是正确方向。我们不是为昨天和今天,而是为了明天的大农户和农民合作组织培育适合机械作业的新品种。选育新自交系要有5-10年的提前量,还需要长期的种质积累。

      总体来说,美国商业自交系的农艺性状突出,配合力普遍高于国内自交系。但我们只是基于现在的农业生产条件评估和筛选美国自交系。今天的筛选只适合今天,十年以后,我们对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效应会有不同的认识与需求。一些自交系或许十年以后会发挥巨大作用。到那时,我们的种质创新能力将比今天高许多。

      这些年来,美国先锋公司的常规育种发展缓慢。这在中国市场表现得比较明显,既有生产条件的限制,还可能与不合理的审定制度有关。国内企业盲目追随先锋的脚步行不通。即使在美国本土,跨国公司的育种研究也遇到困惑。他们过于依赖数据,又很强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弱化了育种者的个人积极性。育成的新自交系和杂交种虽然能够继续适应机械作业,但综合农艺性状却不能令人满意。这在中国玉米产区尤为明显,很难适应机械化作业对品种的需要。

      中国玉米产区的土壤耕层普遍较浅,自然气候复杂,病虫害、干旱、阴雨寡照、风灾、极端温度……都存在较严重的逆境,综合生产条件不如美国。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更需要抗逆育种。我们应沉下心来研究种质,这是长期任务。

      中国育种家不要迷信美国的最新自交系,但应深入研究。目前一些老自交系在中国的表现恰到好处,而那些很新的自交系却不适宜在中国使用,甚至改良的难度也比那些老自交系大许多。这其中有许多实践问题需要研究。

      最近这二十年,中国玉米育种受美国先锋公司的误导太深,几乎到了迷信和不能自拔的程度,现在对欧洲种质又迷信得不得了,完全不见了理论和实践的自信心。中国玉米育种要想迈出创新步伐,就从去先锋化做起。有人从美国公司拿了许多未解密的种质资源,却没能够实现美国种质的中国化改良,说明他的育种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有问题。目前尚不知道那些人的育种流程管理是否到位。这些要素缺失是育种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希望育种者深入思考上面这段话。由于专家教授们引发的持续不断的无原则争论,至今没有停息,已经使我国玉米种业的育种研发,当然更包括科研机构错过了种质创新、产品创新和追赶先进水平的最佳机遇窗口。由利益冲突导致的科技人员之间的无原则争论还影响到修改种子法的过程,这就使育种创新和缩小同跨国公司差距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也许这就是中国玉米种业的宿命。--老张注)
跨国种业进入中国三十余年,中国企业从一开始的好奇和神秘,走到今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和动脑筋分析
      对比。现在,对跨国公司应该有更客观的认识。要积极寻找种业发展规律和应对策略。实际上,这是对我国种子产业价值与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一些育种者迷信美国公司的最新自交系,而没有注意到先锋等跨国公司这些年在中国的育种方向有点混乱。我原来归咎于文化冲突和沟通不畅,以为能很快结束。但我们必须承认深层次原因是传统种业已渐入夕阳,育种研发进入流程化管理以后,正演变为简单再生产,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已经失去朝气,生物技术的投资回报率降低,不得不压缩规模和调整人员结构,为迎接新的技术创新营造空间。

      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有点像我们的国有企业一样效率不高,也存在各种问题,业绩压力大,却没人敢于担责任。忽视人本位的流程育种已经不能激发人的创新积极性。

      中国的品种审定制度抑制了跨国公司的创新力。先锋公司在中国审定的品种也在增加植株高度,不敢缩短生育期,不敢增加种植密度,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也很高(只比中国品种略好一点),不适合机械收获。他们在中国的育种方向陷入困惑。管理部门和育种者不要迷信,更不要被先锋公司在中国的育种方向所误导;我们的种业政策与管理都要鼓励创新,企业的商业育种要跟随农业机械化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进育种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许多育种者紧跟在先玉335和郑单958后面亦步亦趋,这样模仿育种或许在个人层面能喜出望外地捞到许多钱,但因为没有创新性,难以支撑中国种业发展,更谈不到超越。

      尽管从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抗逆性来看,我国玉米育种水平与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但由于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前育种研究,包括重新奠定理论方向、技术路线和种质基础,只要产业政策和育种管理得当,十年左右时间,我们就能够大幅度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国内少数科研机构和个别企业育种者选育的自交系农艺特征和杂交种的产量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先锋公司在中国的育种水平,但大多数科研机构和企业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已经改变了种质基础,今后,应继续推广正确的育种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同时改革育种管理。

      那些正在缩小与美国育种差距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应更注重育种管理与机制创新,逐渐把经验育种边缘化,转型为商业育种的流程管理。这是进一步缩小差距的最后一道障碍。科研机构需要通过科企合作的途径打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僵局。

      本文批判性地对先锋公司再认识,包含了笔者对育种研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思考,但不能因此得出跨国公司的常规育种已经陷入困境和进入衰落期的结论。相信跨国公司早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正在寻求新的创新点和技术突破,只是他们遇到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技术层面,更涉及到内部管理,因此需要时间才能扭转效益下滑的局面。一旦先锋公司在内部管理、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领域分别找到未来的创新点,建立了新的秩序与结构,仍将是世界领先的育种公司。我们应谦虚谨慎和理智地看待目前的形势对比。这只是一个空隙,毕竟我们的种质基础薄弱,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都很落后,尤其育种理论落后,能够抓住改革机遇和创新点的科技人员还比较少;中国种业需沿着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扭转落后局面。

      (发表在《种子科技》杂志2016年第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2 03:27 , Processed in 1.2292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