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8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后十年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嘉宏 发表于 2012-9-6 16:2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张世煌博客

四、改革建议

1.改革与创新

制定明确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为种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要防止把企业逼上争先恐后与外企合资的狭窄道路,也要防止把科技人员逼上只顾挣钱而不愿意创新的危险局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鼓励科研单位的人才流动和扶持企业的商业育种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吸纳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根据经营业绩,向企业基本建设和运营提供优惠贷款;建立种业生产保险体系。免除种业企业的营业税和增值税,用于扶持企业的商业育种研发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2.修改种子法和配套法规

落实国务院8号文件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一些改革方向、措施和政策的落实与现行的种子法和相关法规相抵触。当初在制定那些法律法规的时候缺乏顶层设计,许多分歧意见未得到统一。现行品种试验程序、审定办法和审定标准阻碍科技创新,施行绿色通道遭遇法律障碍,非审定作物的品种管理缺乏依据,实行产品责任追究制保护农民利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开拓海外市场等,都需要明确的法律支持。这些多年积累的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

现行的品种试验方法和审定制度已经阻碍了产品和技术创新,是深入推行“育繁推”一体化的障碍,最终成为一条与科研规律渐行渐远的荒谬“指挥棒”。我国玉米育种两次出现技术倒退,第一次是推广中单2号和黄417以后,后续品种选育遇到难度,当时的科技项目采取高指标的管理办法,诱导育种者培育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和高风险型品种,逐年累积,生育期越来越延长,产量增益却逐年下降。郑单958好不容易将生育期缩短了10天左右,现行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程序中暴露的制度性腐败,又在重蹈延长生育期的“增产”之路。也就是说,技术倒退才更容易使品种通过审定,创新意味着风险。

扭曲的品种审定制度不但挫伤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也抑制企业的能力建设。企业宁肯花钱买品种,也不愿投资研发和自主创新,原因就在于隐含着较高的风险。这是企业对品种审定制度反响最强烈的深层次原因。十几年以前,中国特有的玉米品种技术倒退主要是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不当造成的,而最近这十几年的技术倒退则主要是品种试验和审定标准失误造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均失误在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管理上。辽宁玉米育种和种业的衰落已经诠释了现行品种审定制度对技术进步的反力量。现在黄淮海地区的玉米育种又出现倒退倾向,因此需要对这根“指挥棒”或大修,或弃之。品种区域试验是育种技术链(pipeline)的延续,今后应恢复其本来面目和赋予更多的科学功能。

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先玉335的育种过程,最终采取了技术倒退的方式才在中国通过审定。在这过程里,技术倒退和适应国情是两码事。受损失的是我们自己。

玉米生产正在普及单粒播种技术,三分之一的国产种子加工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我们的生产能力是需求的2倍,许多企业用一流设备生产的是二流和三流产品,这时候就需要修改种子质量标准,既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也促进企业进一步改进管理和提高技术水平。不但要把玉米种子质量的发芽率标准提高到92%以上,还要增加衡量种子活力的冷床发芽率标准。

为了保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应适时加入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的1991年版本。我们可以容忍模仿育种,但不能容忍以实质性衍生品种(山寨式育种)的方式冒犯知识产权。加入1978版本UPOV公约的时候,科技人员积极性很高;今后考虑加入1991年版本,需要企业呼吁。

3.制种基地建设

由于多种因素制约,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不能只集中在甘肃,还要发展新疆和四川西昌两个玉米制种基地,以分散风险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甘肃基地应推广雄性不育制种技术,新疆基地可推行机械去雄,而西昌是不可替代的短日照玉米品种的最佳制种基地。欧美跨国企业已经采取行动抢占西昌和新疆的制种基地,这显然更有利于发挥他们技术上的优势。面对制种基地的竞争,我们不应使自己的产业处于被动。

4.制止价格战

美国玉米种业89年,没有打过价格战,其他国家也没发生过价格战,而且至今没有形成垄断格局。但中国体制特殊,存在发生价格战的可能性。价格战不会撼动技术上占优势的跨国公司,内部自相残杀甚至有利于跨国公司挤占中国市场,而中国民营企业是最大的受伤害者。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里,种业市场不会发生价格战。敢于挑起价格战的个别中国企业并不具有技术优势,却可以依赖强大的非市场经济因素,借用其他行业的垄断地位和恶性竞争手法排挤种业同行。价格战的要害是用纳税人的钱掏空我国种业的根基和瓦解竞争力,对此不能不防。对挑起价格战的不良企业,建议从金融、税收、项目投入、品种审定和产业联盟等方面取消优惠政策。本质上来说,国家支持种业改革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宏观调控为辅。不但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防止价格战,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也需要市场经济的力量为主导。

5.鼓励资源整合

种子产业是一个涉及用户数量和从业人数都很庞大的小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整体素质和能力比较差。这是发展现代种业入门阶段必须面对的现实。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非农资本进入种业。不仅带来雄厚的资金,也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资源整合。

即使快速发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上跨国公司的实力,但我们仍然有一些特殊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要鼓励三个抱团。涉及种业的科学家要抱团,企业要抱团。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追求共性利益和共性需求的抱团。例如政策需求要协调一致,在前育种、培训、信息服务方面应取得共识。在共同利益和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这两个团还要紧抱在一起,才有可能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能否抱团,取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坚定性。企业不要过分依赖官方机构的干预,要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产业联盟。

(抱团不等于排外,要欢迎外企进入中国,但有所区别。)

6.科技创新须整合资源

种业发展需要整合各路科技资源形成合力。企业可以合资方式建立研发型基础种子公司。西方国家的经验,小企业通常以利益共享的方式平均出资入股。为避免风险,研发型合资企业可能需要多种类型的技术来源,而不要单一化,包括国内企业、外企、科研单位和个体育种者。谨慎地识别技术来源与合作伙伴将需要一些时间,但更需要摒弃落后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

我们要学习西方国家种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要研究美国小企业衰落的历史原因,既要研究阿根廷、巴西种业和公益性科研机构衰败的深刻教训,也要学习印度种业的经验。企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都要研究其中的规律。

7.处理好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的关系

中国消耗大量资源脱离国内种业大搞生物技术,再加上SCI战略,也许正中美国人下怀。不是反对搞生物技术,而是因为忽视产业基础,更忽视常规育种技术,以致主次颠倒,而且在中国体制下很难纠正,这就好像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要跑,肯定要付出代价,最后难以形成产业竞争力。是否美国人给我们设下圈套不敢妄说,但自己扰乱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却是很现实的忧虑。

许多科技人员自我误导,他们不愿意接受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辅助”二字,而执意建立独立的分子育种体系。可是在大北农的生物技术中心,尽管是刚起步,但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很地道。他们的专家是一流的,没有自我误导。这说明体制是决定性的,科技体制改革是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国际学术界和产业界,人们都认识到生物技术是一个重要的育种工具(tool),而不是凌驾于常规育种之上自成体系的产业技术。现代商业育种的pipeline管理以常规育种流程为主线,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它的辅助线,转基因育种是另一条线,最后并入主线,进入市场。中国之所以形成生物技术自成体系和凌驾于产业之上的局面,是科研生产“两张皮”和利益博弈的结果,根源在于我们的种子产业还很弱小。只有种子产业发展强大和增加了话语权,科研单位和大学才能重新定位和把握自己,才能真正协调好公益性研究与商业研发的关系。

8.突破理论误区和技术障碍

“许多东西不是跨国公司太先进,而是我们太迟钝”(李绍明)。商业育种需要突破玉米育种界长期存在的三个理论误区,即什么是产量、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和产量与亲本配合力的关系。理论误区导致错误的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例如超级、强杂种优势和零缺陷等。玉米杂交育种所积累的长期经验证明,产量就是抗逆性,产量增益与杂种优势无关,杂交种产量的持续提高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一般配合力而不是特殊配合力。只有走出理论误区,才能在育种方向和技术上有效地追赶跨国公司。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玉米育种需要强调两件事:换种质和高密度。

最近十几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理论铺垫,现在需要做的紧要工作是输入新种质,淘汰高杆大穗晚熟稀植型材料和深度改良紧凑型种质。十几年前我们曾寄希望于改良这些种质,但当事育种者拒绝创新,现在只能放弃某些种质材料。因为竞争压力已经不给我们机会,容不得我们从容对待。这并不排斥对某些较好的国内自交系和地方种质进行改良,也绝不否定“以我为核心”的育种技术路线。当前,最紧要的就是更换种质,用美国种质改良中国玉米育种材料,甚至直接用美国种质选育二环系。许多国内地方种质可以改良,但在机械化面前,在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下,改良和利用地方种质的前提是输入美国商业种质。至于进一步的抗逆育种,还需要引入更宽的种质基础。最近,育种家之间已经形成了深入研究种质基础的良好风气,合作探讨各类种质的改良策略,交流改良与创新经验。这表明我们的玉米育种已进入良性状态。

高密度筛选是抗逆育种的第一个突破口,是育种技术改造中最容易取得突破的切入点。要强调大幅度提高育种圃的种植密度。这需要一个过程,但现在的问题是保守和落后心态过重,畏首畏尾,不敢往前走。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剩余时间,要加快推行高密度抗逆育种和改造种质的步伐。

9.理论与实践

商业育种须摆脱理论的扭曲状态,才可能提高创新能力。在中国,玉米常规育种的方向、思路和技术路线长期被双重利益集团扭曲,一个客观原因是民营企业不够强大,市场的力量不够强大。随着现代企业崛起,玉米育种的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都将朝正确方向凝聚,一些既没有科学价值,也没有实践意义的不必要争论也将随之消退。

提升商业育种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效率,就要着力宣传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理论,正确认识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宣传循环育种和高密度抗逆育种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并建立相关设施条件,把理论、技术和实践结合起来,使现代育种的pipeline落实到能力建设和制度管理。

中国育种家需要补习很多功课,但最重要的是学习理论,而不要只肯学技术,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老毛病,是由来已久的劣根性,反映出国人对待西学的态度一直受制于只求其术而不求其道的落后心态。这反映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不老实,而过于强调中国特色不过是无能的代名词,或已成为精神障碍,困难面前就低头,遇到障碍绕着走,而现在已经绕不过去!要承认科学原理的普适性和真理的共同标准。我们经常听到阴谋论的说法,那是弱小民族主义者在小产业低级阶段刻意抬高自己的无能之举,但无助于把自己变得强大。企业还是要把自己做强最重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种子产业的相关文件,体现了互相关联的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者都要振奋改革与创新精神。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多可讨论的问题,要做的只是落实。对此不能犹豫,否则就会被边缘化。

我们面临一些可能致命的矛盾,在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巴西和阿根廷被跨国公司彻底边缘化,而印度则抓住机遇求发展。如果我们不想重蹈巴西和阿根廷的覆辙,就应坚持改革与创新方向不动摇。今天,这么多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汇聚一堂,讨论种业发展,说明我们都不想被后人耻笑为无能之辈。那我们就要坚持改革与创新,克服在整合资源方面所存在的困难,建设好我们的种子产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5 10:40 , Processed in 1.3013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