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149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灾频袭,农资业如何作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中国种业 发表于 2013-9-9 16:5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吴俊生    来源:《农资导报》   

    夏秋两季,旱涝席卷大半个中国,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威胁。

    8月20日,农业部召开全国农业科技抗灾促秋粮丰收视频会,部署安排以科技抗灾为重点的生产管理工作,指出当前农业面临两大影响:南方的高温干旱和北方的洪涝灾害。

    农资行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同月,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发出紧急通知,号召会员企业利用腐植酸肥料加入到抗旱减灾的行列中。

    自2008年以来,极端气候已成常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成为摆在农资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栖霞遇史上最重涝灾

    记者8月初在栖霞走访发现,正值挂果期的苹果园出现很多奄奄一息的果树。“这些树都是淹死的,虽然全市损失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栖霞遭遇了建园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栖霞市农资经销商孙茂良告诉记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果农在这次洪灾中损失惨重。果农衣红光介绍,他岳父家有六成果树均已死亡。“还有更严重的,我们这有一个果园,套了55000个袋子,基本都死了。”衣红光说。

    死亡的果树大都处于地势低洼地带,长期积水浸泡,导致作物根系不能正常呼吸和吸收养分,最终果树死亡。栖霞市果业发展局一位史姓研究员介绍,自7月8日以来,近一个月中,栖霞连续降雨,当月降水量达到500毫米。而在正常年份,全年降水量不过700毫米。

    不仅仅是栖霞,夏秋季节,类似的极端气候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在北方,洪涝肆虐。据报道,入汛以来,东北、华北地区降水比常年偏多三到五成,三江平原和华北部分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受涝面积超过1000万亩,华北部分地区也出现内涝。

    与此同时,在南方,干旱炙烤着大地。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8月16日,南方13省(区、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超过1亿亩,成灾面积超过5000万亩,是当地近十年同期受旱最重的一年。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对中稻造成不同程度的高温热害。同时,由于土壤失墒严重,影响在田玉米授粉和灌浆。一些地区双季晚稻因缺水栽插困难,只能改种。

    灾害性气候渐成常态

    如果放在一个稍长的时间轴内考察,截至目前,今年的灾情或许并不是最严重的。至少从2008年起,“百年一遇”“数十年一遇”这样的字眼就常见诸报端,应对极端气候、抗灾减灾保丰收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年年提及的话题。

    2008年初,南方地区暴发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2009年春季,中部冬小麦主产区出现3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区、市)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秋、冬、春连旱,使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突破历史极值。

    2011年1月至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以上,湘鄂赣苏皖五省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由于少雨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导致长江中下游95%的地区遭受气象干旱,其范围为近60年来同期最广。

    2011年入汛以后,西南地区大部降水量明显比常年同期偏少,特别是7月至9月,湖南、贵州、重庆中南部、云南东部、广西北部等地降水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少三到五成,贵州降水量为近61年来最少,湖南为近33年来最少。

    2012年灾害相对较轻,但局地灾情仍频发重发:春季南方发生13次强降雨天气,夏季山东、河南和江苏遇1951年来最少降雨……

    极端天气正在改变农业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极为灵敏,频频发生的极端气候事实上正在悄悄改变农业生产的一些特征,比如农业布局、种植结构、病虫害特征和土壤肥力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就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做过专门研究,他指出,气候变暖会导致病虫害发生规律变化。相关监测结果表明,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小麦条锈病越夏区的海拔高度升高了100米以上,发生流行时间提早半个月左右。原来南方小麦主发的赤霉病和白粉病也已经成为北方小麦的主要病害。近10年来,水稻螟虫成灾的早发和高发,成为影响南方水稻高产最严重的病虫害。稻飞虱和南方果树黄萎病的发生区域也明显逐步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张。草地螟在北方则连年暴发。

    种植制度也在变化。有关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2个纬度(100~200公里)。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

    此外,气候变暖还将加速肥料的挥发释放,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将被迫不断增加。

    中国农科院曾有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以下降为主,2050年后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或许,这并不是专家危言耸听。

    亟须提升品种抗逆性

    对农业而言,抗灾减灾最终有赖于科技。在恶劣气候频发的背景下,除了加大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改良耕作栽培技术以外,提升农作物抗逆性成为急需。

    同样在栖霞,当地果农张朋义的苹果园却基本没有出现死树。灾情结束后,很多专家和果农到他的果园取经。张朋义透露,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果园种植的鼠茅草有效地疏松了土壤,保障了根系生长;二是果树幼苗比较健壮。而这两点都提升了他的果树抗逆性,从而减轻了灾害的威胁。

    灾害性天气往往成为检验品种优劣的试金石,良好的品种能够显著减轻灾情。据报道,2012年8月底,一场历史罕见的台风席卷哈尔滨,玉米大面积倒伏。而与此同时,部分地块种植的“丰禾6”“利民33”“良玉99”“SN696”等品种(系)仍然屹立生长,表现出了极强的抗倒伏能力。据分析,这些未倒伏的玉米品种具备多种优势:植株矮、穗位低、生长发育健壮、活秆成熟、抗逆性强。

    有专家认为,随着灾害性天气渐成常态,品种研发和培育必须将提高作物抗热、抗旱、抗病虫害等指标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随着气候变化,一些地区原有的一些农作物品种因不能适应气候变暖和其他不利环境,出现减产与受灾等问题,但若引入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品种则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专家建议,新品种研制要重点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包括耐高温、耐干旱、抗病虫害、抗紫外线、耐盐碱,开展相应的抗逆性栽培技术研究。

    以南方地区为例,近些年,南方持续干旱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大障碍之一。未来气候变化预测表明,南方许多地区还将会相继出现持续干旱。水稻作为南方的第一大粮食作物,面临干旱的长期威胁,培育推广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势在必行。同时,还需要加快对适应南方的抗旱节水高产玉米品种选育,将其发展成为南方的第二大粮食作物,以保障南方的粮食和饲料安全。

    节水肥料大有用武之地

    就农业整体而言,较之于洪涝、台风等灾害,干旱的影响最大。有人曾如此形容:旱灾一大片,涝灾一条线。农业部也曾发文指出,近1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旱灾发生面积4亿亩左右,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两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灾面积2亿多亩,因旱损失粮食600亿斤以上。因此,必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探索一条合理用水、高效节水的水资源利用途径。

    腐植酸肥料就是抗旱农业的选择之一。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在紧急通知中说,凡是农业部登记的水溶性腐植酸产品,针对农作物均具有有效控制植物气孔开闭度,降低叶片蒸腾量,减少耗水量,改善植株体内水分状况的作用。可以根据农作物耕作条件和生长期情况,进行适时、适量使用,增强作物抗逆性。

    与此同时,各种具有保水功能的肥料也正在兴起。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友华曾说,水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保水材料是继化肥、农药、地膜之后第四种最有希望被农民接受的新型农用化学品。而将保水材料添加到化肥当中,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政策层推动下,在更大面积推广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则有望在农业抗旱中担负起主力军。水肥一体化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

    根据今年农业部制定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到2015年,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8000万亩以上,新增推广面积5000万亩以上,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粮食作物增产20%,经济作物节本增收600元以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5 19:01 , Processed in 1.1501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