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142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听外界的点评 再谈育种科研人员的边缘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中国种业 发表于 2012-5-31 18: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张世煌博客

    不久前我写了一篇博文,题目是“育种科研人员不要把自己边缘化”,上载博客后一位新闻工作者给我写信,摘录如下。

    我不是从事育种科研,对育种人员的心态以及科技界的生态环境只能从外围去了解。当前科研人员,尤其是基层科研单位对种业改革的意识很弱,大多还是固执地认为不会有太大变化,或者一副无所谓等等看的态度。这与您在文章中提到的边缘化危险不谋合而,个人觉得全国5万多科研人员大多都会被边缘化,或者回到科研院所从事理论研究,为了保住稳定的金饭碗,不会尝试进入企业发挥更大价值。

    正因为大多科研人员没有重视商业化育种体系对科研单位的冲击,这样的文章更显得弥足珍贵,让他们明白被边缘化的危机感,又有正确方向指引。毕竟能进入国家产业体系的科研人员是极少数,而各个作物产业体系,也只有玉米产业体系在重视商业化育种,能否详解玉米产业体系的思路和构架,为其他体系提供参考,并给出一些建议?

    能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单位很少,究竟应该怎样合作?现在有点乱,有的企业同时与多家科研单位或者课题组签订合作协议,也有企业和科研单位成立联合公司,如何管理?哪种方式更好?所以外界猜疑,有的合作纯属为了项目经费,这是可以理解的。以前科研单位的成果评价有问题,那谁来保证国家投钱给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出好的成果,这些成果由谁来评价?投了钱没出东西,现在也没有个监管,直接导致拿到钱就算数。

    科研人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撑起育种一片天,国家能否给出好的政策引导、监管很重要。现在民间都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好品种出在小人物手里,一旦育种家出名了,还真没出什么好品种”,这或许不准确,但却是对现在科研现象的一种直白讲法。我们需要讨论,怎样的政策能重视到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能养活得起科研人员,有机会和科研单位合作,这样科研人员才有更多的退路。

    另外有个问题想请教,品种买卖成为很多个人育种者以及部分科研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应该怎样评价品种买卖这种交易?对行业发展有何利弊,要规范交易,有没有必要成立拍卖中心?随着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种模式会很快消失吗?

博主后记: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现在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外行看方向可能比我们更准。育种家却看不清发生在自己身边由体制错乱而引发的各种不适应,更看不到可能发生的危机景象。我写“育种科研人员不要把自己边缘化”,目的就是提醒育种科技人员不但要改革育种方向、目标和技术路线,更要动脑筋考虑体制问题,并且积累足够的资本,使自己变成良性资源的一部分。今后的改革将是通过顶层设计互相配套和逐步深入的,而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不是一切以效益为中心,而是全面科学发展,这就避免了以前的失误。不但看效果,还注重过程及对社会的影响。

    关于种业改革与现代化,有人说要10年,我估计得20年见成效。但过不了几年,种业改革就会给相关产业和育种科研带来颠覆性的变化,科研单位再怎么抵制也无济于事。现在是考验科研单位领导者聪明才智的关键时候,能否建功立业就在最近这几年。估计看得准和有魄力的没几个,大多数会陷入双重利益纠缠,终难成大计。从时间上来推算,10年后也就是这个结局。所以,科研单位不但需要有新思维的青年科技人员,更需要较年轻的管理者,才能避免边缘化的厄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5-8 04:30 , Processed in 1.1921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