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33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佟屏亚:种子去库存,难迈三道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作者:佟屏亚


      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约5.5亿亩,玉米种子市场的需求限量——10亿~12亿公斤。据农业部资料,2013年库存余种5.5亿公斤;2014年10.0亿公斤;2015 12.0亿公斤,2016年7.5亿公斤。库存高企或已成为玉米种子市场供求失衡的新常态。

      玉米种子市场需求量年际间变化较小,基本是一个定和市场。库存高企主要集中在供给侧产能过剩:新审定品种增加、制种面积扩大、市场经销迟滞,构成一个环环牵制、互相制约的链条。它关系到国家的品种审定、繁种面积和营销市场的体制和政策。

      一、品种审定多,压缩品种羁绊太多

      每年春节刚过,国家审定和各省(区)审定的玉米品种都会迅速面世,为的是让企业老板赶趟去西北繁殖种子。现今全国玉米育种摊子有800多家,还有难以计数的个体户。育种门槛太低,搜几份材料、租几亩地就可以支摊起灶搞起杂交育种,一两年两三年就能鼓捣出好多个高仿、初仿、甚至是“比瓢画葫芦” 组合。面对无孔不入的潜规则、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一大批在产量、质量、适应性都可与真品种媲美的“新品种”通过审定。仅以玉米主产省(区)每年参加预备试验的组合为例,一个省参试组合少者300-400个,多者700-800个,经选拔最后若筛出5%的组合,也就是15-20个或35-40个;若筛出10%的组合,那就是30-40个或70-80个,数目惊人!无论是企业自己审定的品种或是高价购买的品种,都要千方百计扩大繁殖种子,根本不会考虑库存高企的问题。据报道,仅2015年国家审定和玉米主产区审定品种就有500多个,当年全国在生产上应用的10万亩以上品种1000多个 。



图:经销店都有几十上百个品种,买哪个好啊?


      控制审定玉米品种数量是减少产能过剩之源,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又是一个躲不开又必须迈过的“坎”。当下玉米育种的主体在科研院所,即80%以上的育种人员、种质资源、科研经费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培育和审定品种是刚性任务,目的是成果、职称,并不考虑市场需求和竞争导向。而企业培育品种是以适应市场竞争和盈利为目的,这就好比是“两股道上的车”。总体来说,当下种子产业“育、繁、推”是脱节的,压缩审定品种数量会遇到体制和机制的诸多羁绊,还有权力和利益的挚肘。去库存并不是单纯地减少供种量,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才能打赢去库存持久战。中央文件再三强调“要把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道路崎岖,步履维艰,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

      二、制种面积大,调减基地任务艰巨

      新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集中的玉米制种基地,国家政策主导,个体农民受益,凸显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级繁种基地被誉为农业发展的样板,保护制种面积稳定显示地方政府的政绩。

      按现行规定,政府通过规划组织玉米制种,农民种的是“放心田”,不愁种也不愁卖。种大田玉米折合亩收入约1 000元,而1亩玉米制种田保底收入不少于1 500元。最重要的是,春种,签约的制种企业给农户赊销种子、化肥、农膜等;夏管,有技术员盯在地里提供技术服务;秋收,有经销公司上门收购和运输。以订单和契约形式组织生产种子,弱化了农户的市场风险。玉米制种业成为政府给农户创造的效益最为显著的“黄金产业”。

      繁殖种子已经成为基地农民的固定职业。制种企业通过地方政府与农户签定协议,并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双方合作的随意性很大,缺乏一定的履约诚信。调查显示:种子紧俏时,企业能够做到及时收购,现金提货;市场疲软时,企业随意减收,压级降价。一旦某年制种面积没有落实或企业拖延收运,立马农民就会群拥鼓噪聚集在市县政府门前。制种基地每年都会发生农民聚众上访事件,地方政府通常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采取多种措施满足和稳定农民的制种面积。

      种业供给侧去产能必须减少玉米制种面积,必然遭遇农民的强烈抵制。因此,调减基地制种面积任务艰巨,政府要通盘规划,实行规范管理,提高优势制种区企业准入门槛,严厉打击非法制种和“淘地沟”行为,淘汰那些信誉差、无自主产权品种的制种企业。稳妥推进土地流转,探索提高生产率的规模化的制种模式,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河西地区一位市长如是说:政府在完成制种方面的作用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三、经销企业乱,规范经营须配套政策

      繁种基地每年生产的玉米种子,还要依靠企业和经销商进入种子市场和千家万户。据农业部资料,2013年底全国种子企业5 949家,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2家,持省级颁证企业2169家,持市县两级颁证企业3 598家。全国基层种子经销商约有18万家,每个县都有很多家经销商和栉比林立的代销店或个体户,都要从竞争多变的种子市场“分得一杯羹”。

      特别指出,基层种子公司和经销商过多过小的原因,是新世纪初期国营种子公司改革留下的“尾巴”,大批遣散无业职工进入种子营销市场。在市场监管乏力、法制缺失的环境下,种子公司“小、散、乱”,市场种子“多、乱、杂”;种子行业“淘地沟”盛行,“套牌”混迹市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像这样涉及十几万种业人员就业生存的大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种子市场混乱,而是社会底层维持生计的问题。尽管高层有关部门一而再地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规范种子市场,但基层种子执法依然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种业是农资行业产能过剩涉面较广、原因复杂的行业。推进种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妥善处理社会稳定和推进改革的关系,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在连年种子供大于求形势下,种业老板处在扑索迷离、举步维艰的境地,期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正在悄悄进行的种业并购有两个维度:一种是上下游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一种是不同农资产品的横向整合。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从思维层次看,它是一次产业链条的优化整合,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行业,坚定地重组或破产僵尸种业和淘汰经销“游击队”,使种子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有必要采取有力的政策托底措施推进企业兼并整合,尽可能地把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5-14 11:07 , Processed in 1.2217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