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931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佟屏亚:点评2012年种业要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阿里巴巴 发表于 2013-1-11 10: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佟屏亚

    2012年,中国种业有喜事也有囧事,有坦途也有坎坷。中国种业市值跃升至1000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经过梳理有32家获得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资证;种子企业建成商业化育种的主体已成共识,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是一个难迈的坎。

    一、“一号文件”强调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新华社,2月1日)

    点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孕育的中国种业,从座胎儿起就是个“畸形儿”,育、繁、推脱节,产业链割裂。90%以上的种质资源和育种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90%以上的科研经费投入到应用技术研究。种子公司只卖种子,不搞科研;科研单位只管育种,不问市场。育种研究、种子繁育、技术推广自成体系。中国种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和资金有限,种子企业要想进入市场必须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种才能跨进市场的大门。“一号文件”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和推进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是明智决策。

    二、浚单20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浚县农科所完成的“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温家宝总理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程相文颁发了获奖证书。(新华网)

    点评:基层科研人员能出成果,靠的是坚忍不拔、执著追求。程相文领导的科研团队40年如一日,辛勤劳作,有12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其中浚单20全国种植面积最多时达4700万亩,荣获国家大奖。温家宝总理写给程相文的亲笔信说:“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像程相文这样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程相文献身玉米育种事业的事迹应该表彰。”

    三、农业部推介主导品种再陷窘境

    农业部办公厅推介发布2012年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被推介的28个玉米品种中,有刚刚被通过国审品种,如京科968、中单909等,而很多民营企业的品种没有被推介。(2月8日农办科[2012]9号)

    点评:农业部科教司推介玉米品种又留下了纰漏。推介了郑单958和浚单20,却没有推介种植面积居第二位的先玉335。官员可能会理直气壮地说,先玉335是“外企”培育的,但被推介的品种中却有一个正大619,它也是外企培育的啊!这就又回到农业界热议的先玉335“虫子不吃”、“猪不下崽”的老问题上了。怎么回答?又够科教司的官员招呼一阵子了。农业部很习惯发布“通知”,搞个“推介”,指令全国用何品种;何时播种。今天基本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了,农业部官员应该经常到种子市场和田间转看一看,“推介”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四、农业科研院所,中央再吹体制改革号

    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为事业单位。(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点评: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最概括地解读:“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技术企业办。科研院所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把种子企业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天农业科研院所的一整套体制,完全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照搬过来的,“苏联”已经沉没20多年了,俄罗斯可能也不搞这一套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中央再次吹响体制改革进军号,期盼科技部和农业部要有行动,在实质问题上迈大步。

    五、种业“创新战略联盟”能走多远?

    科学技术部发布《农作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盟由33家单位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及登海种业、中种集团、大成集团等企业。山东登海种业任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科学技术部,4月28日)

    点评:国务院《意见》第(八)款关于“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规定:构建一批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好事啊!因为有经费扶持又有品种优惠,很快,各省(区)此类“创新战略联盟”纷纷亮相。快速建立起来的“创新战略联盟”依然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种子企业做大做强是市场行为,需要经历市场竞争的历练。若不从体制改革入手实现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结合,所谓的“创新战略联盟”只能是虚文巧饰、哗众取宠,摆个样子给你看,等待“给予扶持”或“政策倾斜”。经由政府计划主导的松散的战略联盟能走多远?拭目以待。

    六、从“大部门制改革”说到种子产业的发展

    媒体报道科技部职责调整与剥离的设想:“科技部的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发展计划司和社会发展科技司的职能划归工信部,成立‘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并入农业部,基础研究司、国际合作司以及科研条件与财务司归并入教育部。”(《华夏时报》,5月19日)

    点评:十八大报告指出“稳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遵循这个思路,从顶层设计“科技部变革”,剥皮剔骨,将会引发农业科研体制一系列的深层变革。一是农业科学属于应用技术科学,基础研究比例很少,随着“科技部变革”,基础研究这一块理所当然地划归教育部了。二是农业应用技术研究(如种子、化肥、花卉、饲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等)贴近市场的研究项目和人员应该进入企业,企业建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种子产业才会兴旺发达。这不仅需要大刀阔斧的政治勇气,也需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该有多少脱胎换骨的阵痛,壮士断腕的决断,甚至凤凰涅槃的悲壮!

    七、面对洋种子“竞争”应有行动啊

    中央电视台以《玉米:洋种子逼退中国种子》为题,播发东北地区玉米先玉335种植情况。报道说,玉米种业逐渐失守,如不采取相应对策,我国的玉米种子市场十年后将被跨国种业集团控制。(《经济半小时》,5月24日)

    点评:现代种业竞争的核心是优良品种,农业生产力的突破与跨越,总是以种子革命为先导。新世纪以来,先玉335种植面积超过4 000万亩;正大号玉米遍植十多个省区;德美亚玉米扎根东北;迪卡号玉米西南热销;利马格兰公司育成利玛玉米系列;先正达多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培育出适合生态环境的新品种,为农民增产增收,也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贡献,这应该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古云:师夷长技以制夷。应该认真学习它、超过它。政府和官员应该有行动啊。切莫是“铁打营盘流水的兵”、“当天和尚撞天钟”!

    八、玉米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大豆”

    农业部韩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玉米战略》一文,强调在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将玉米放在重要位置,把玉米产业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人民日报》,5月28日)

    点评:韩部长文章论述全面,措施清楚。但文中突然插入了一句: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外行人如坠五里云中,玉米和大豆是两种作物啊?而业内人立即明白这不是空穴来风,玉米真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大豆”!其一,农产品价格偏低,种地不如进城务工。二是,农田不断减少,大量的优质耕地被圈进去了。三是,玉米“九连增”,这是以减少大豆棉花面积为代价的。四是,媒体报道“洋种子”逼退国产种子,而国内科研院所固步自封,缺乏紧迫感和和责任感,没有优良品种怎么去竞争呢?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

    九、炒作“太空种子”引发争议

    神州9号载人飞船搭载了近百种农作物种子,在太空遨游13天成功返回。“太空种子”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出现十几家销售“太空种子”的网店。(新华社 6月27日)

    点评:随着神州9号载人飞船归来,“太空种子”掀起又一波促销浪潮。市场上炒作“太空种子”最多的为蔬菜类,还有“太空水稻”亩产1 400多公斤,“太空玉米”亩产1 500多公斤。“太空种子”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科研院所、种子企业乃至个体商家,都可以每克种子付款500元至5000元进入太空,挂一个“航天育种基地”招牌标价30万元。全国已有224个航天育种研究团队,超过60处航天育种基地。市面上挂个“航天育种”牌子,借噱头、炒概念、贴标签,深层潜伏着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从源头取缔“航天育种”虚名,炒作“太空种子”就自生自灭了。

    十、中央电视台,谁是“杂交玉米之父”

    中央电视台报道: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培育的超级玉米超试1号,亩产1402公斤?这个新品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43.5%?累计为国家创造效益1000多亿元。(《晚间新闻》,9月1日)

    点评:农业科技界都知道,“杂交玉米之父”荣誉称号代表的是上世纪一个科学家集体。进入新世纪,玉米科技界弥漫虚夸浮躁之气,媒体给名人“戴帽”成风。例如“杂交玉米之父”、“高油玉米之父”、“高蛋白玉米之父”、“紧凑型玉米之父”等等,业内人士对此“噱头”嗤之以鼻。玉米育种的每项成就都是后人沿着前人足迹逐步攀登。为什么一定要称为“父”?确切地说应该称为“儿”;谦虚的科学家都自称是“学生”!媒体科学缺知,满纸谎言,全是问号,把李登海捧上虚无缥缈的神坛。希望中央电视台记者和李登海先生正本清源,主动地向社会澄清“杂交玉米之父”、“超级玉米”不实之词以及虚夸浮躁的言行和作风。

    十一、农业部批准发放首批32家亿元资证

    农业部公告第1832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发放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32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中国种子协会,9月25日)

    点评:种子企业迅速行动起来:一类是国企老板忙兼并。二类是上市公司购买品种或招募科研人员,培育自主产权品种和增强研发能力。三类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增值晋级亿元或3000万元企业。四类是中小公司搞联合。组织5~6家公司,换个“面孔”,迈入“门槛”,最后再一声吆喝:咱也是3000万了!种业兼并重组不能是简单地相加,而应是优势互补,产生1+1>2的协作效应和规模效益。通过《办法》推动种业兼并整合缺乏输送正能量,缺乏强势资本运作,科研院所的育种资源未能进入,仅仅起到了规范梳理作用,未能从实质上改变种子企业的弱势,更多的只是一种表象。

    十二、实行品种“谁审定、谁经销、谁负责”制

    10月18日,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举行成立大会。农业部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加强品种审定制度建设,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提高申请门槛,制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管理办法等。(中国种子协会网)

    点评:现行的品种审定程序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制度性腐败。品种审定靠“送”已经是业界公开的秘密。审定委员会成为品种造假的“始作俑者”,潜规则盛行的后果是频发的种子坑农事故,当受害农民群起上访找政府索赔时,经营厂家几乎无例外地甩出一句话:品种是“国家审定”的,要索赔找农业部去!有哪一位农民敢到京城说事啊?叹口气忍了吧!政府的重要社会责任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以社会效益为使命”;品种审定委员“受聘”代表农业部,应该严格把住“品种审定”关,让农民用上放心种。建议品种审定应在阳光下进行,实行“谁审定、谁经销、谁负责”!

转自佟屏亚博客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99e8230101du1b.html
2#
fkwkrdf 发表于 2013-1-12 05:08:04 | 只看该作者
3#
谢同同 发表于 2013-1-14 10:16:31 | 只看该作者
坑蒙拐骗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5-2 07:28 , Processed in 1.1927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