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6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年种业形势不乐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中国种业 发表于 2014-1-3 08:3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世煌

  中国经济幸运地躲过了1998和2008两次金融风暴,但只要经济结构或运行机制存在内部隐患,美国在金融危机中的悲剧很可能就是中国明天将要发生的,因而绝不可掉以轻心。宏观经济如此,中国种业也面临类似忧患。

  有人说,2013年是中国种业的"严冬",度过这个低谷后将迎来新的发展。但可以预见,2014年种子形势将更加严峻:全国种子库存连续3年积压;有资料表明,玉米和水稻种子库存分别超需求量100%和60%.

  2014年种业形势更不乐观,但产品积压只是危机的前兆,只能算是"深秋",还没到中国种业的"严冬"时期。种子积压所累积的问题最终将集中爆发。没有利润确实令人痛苦,但没有支付能力则是致命的;当"严冬"到来,一大批企业将不可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垮掉。

  市场结构性失衡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是市场主导人的行为方向,而不是人主导市场。一般来说,人只能顺应市场规律。当前种业产能过剩,实际上就是人挑战市场造成的结构性失衡,所以必定有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整个产业才能恢复平衡。

  种子积压原因复杂,后果很严重,但对一些企业来说,当下这种严峻形势也正可以使他们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发展的良好机遇,前提是痛下决心——淘汰高杆、大穗、晚熟、稀植繁茂和高风险型品种,引进矮秆、早熟、耐密植、适宜机械收获的新产品。惟有如此才能应对市场重新洗牌的巨大压力。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给种业注入了改革与创新的动力,激发了社会的投资热情,但没过多久局部地区和某些生产环节就出现了投资过热的现象。在有关部门推动下,甘肃制种基地出现了盲目建设问题,成为局部投资过热和结构失衡的焦点,但这只是危机的部分征兆。

  基地建设乃企业行为,政府部门不应介入。社会亟需管理部门做的是修订种子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修订标准对行业发展方向和提高竞争力具有引领作用。行业标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有助于规范和引领投资方向。此外,管理部门还要正确地引导企业向产品研发增加投入,这是决定企业命运和硬件投资效率的关键环节。

  问题集中源于体制

  中国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源于体制方面的三大障碍因素:第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严重挫伤创新积极性,抑制企业实现资本积累。中国企业三十年都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重要原因,管理部门应采取果断措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强盗行为。国家陆续向登海种业注入项目经费,但公司至今没有完成资本积累;垦丰种业也即将遭遇被大规模侵犯品种权的困局。如果说登海、垦丰、敦煌、隆平这样的优质企业都发展不起来,那就需要寻找原因,设法从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排除种业发展面临的障碍。

  漏洞百出的品种审定制度和虚高的审定标准是压抑创新积极性的第二个重要因素,许多科技人员、产业人士和管理干部越来越敢于公开批评审定制度,提出改革与创新建议,这就足够说明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应引起管理部门重视。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需不需要改革,而是否定品种审定制度后如何重建市场准入机制的问题。

  积重难返的品种审定制度挡不住跨国公司的现代技术流,却足以扼杀国内育种者和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明智的选择还是主动但稳步地放开好。就像当年保护玉米品种权一样,如果当时不下决心放开品种权保护,就调动不了全国的玉米育种积极性,就不会有今天的种业进步。现在,放开市场准入管理,才能再一次激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追求创新的欲望。

  第三个不利因素就是最近3年,有关部门没有审时度势地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控制住种子生产加工基地和部分基础设施布局失衡的集中过热投入,另一方面却忽视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至今没有解决核心技术来源和企业创新能力的重大需求。这与判断失误,没有抓住科企合作的有利时机和部门之间协调不力有关。

  这些制约因素显然需要通过修改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才能克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5-7 21:24 , Processed in 1.1675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