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61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世煌:循环育种要提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阿里巴巴 发表于 2014-12-17 07:3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自张世煌博客

      金色农华海外窃种事件凸显中国种业的创新能力不足。这确实是个问题,但不是不可解决的了不得的大难题。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研究室制定的“三位一体”原则是推动我国玉米育种研发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提升中国种业育种创新能力的针对性措施。“三位一体”包括坚持公益性方向,实施前育种(pre-breeding)研究和科企合作。这是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安身立命的存在方式与根基。种子局如果要插手育种科研,就得抓住这个“三位一体”,否则徒劳。

      施行“三位一体”,从技术上来说,当前要重点抓住前育种研究这个基本内容,它体现了国家研发机构的公益性质和种业产业对育种技术的迫切需求,体现了公益性科研机构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宗旨。现在,前育种研究是我国种子产业的重要技术空白点,是特别受企业期待和迫切需要的研发内容。

      目前阶段,前育种研究要从循环育种做起。

      为什么循环育种对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这么重要?需求决定的!

      中国还没有哪家企业和科研机构真正施行了大规模的循环育种。科技体制改革以后的短视行为排斥循环育种,不愿意施行种质的扩增、改良与创新,错误地引导了中国的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经过这几年努力,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只是刚开始进入小规模的循环育种,今后要逐渐推广到全国的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只有“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和科研机构都进入循环育种状态,商业育种的大方向和技术路线才能够稳固落实和取得成效。但企业的决策者还没有体会到循环育种的必要性。管理部门也没有搞明白循环育种是商业化育种的根本策略。

      循环育种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把以往的经验育种提升为科学育种,实现育种的偶然成果变为流水线育种的必然成果。

      虽然理论上已经讲了很多,但只是宣讲数量遗传学原理,解释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商业育种的经验,到了中国,还是实行得不好。这有赖于理论知识的提升,更需要条件保障:国家和企业都要调整种业投资方向,培训管理者,重新组织研发团队和调整管理方式,企业要重点聘用懂商业育种流程和有现代种业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

      农业部种子管理部门要理解循环育种的决定性意义。在你们眼前晃来晃去的那几个品种审定专家不懂得循环育种的产业意义、遗传学原理和操作流程,种业管理机构的局长和处长们自然也不明就里。什么时候开始大幅度改革品种审定制度,那才表明管理者真正明白了商业育种的含义,明白了循环育种的含义。这些是连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前育种研究和循环育种策略,所说的种业管理和品种审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就都是空话。

      如果不在全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搞起循环育种,那就还会有公司不汲取教训,到美国或别的什么地方去偷窃种子。只要循环育种真正运转起来了,就没有必要再去偷窃。否则,没有金色农华,还会有银色农华、蓝色农华、黄色农华、红色农华……还会继续犯险。

      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育种研究室正在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原则,经过3-5年的持续努力,必然会明显提高中国的玉米育种创新能力,企业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就没必要再去偷窃,因为偷来的东西不如自己在产区的逆境条件下选育的自交系更有用处,何必冒险去偷窃?

      循环育种需要调整研发结构,把研发团队分成自交系育种、产品研发和品种测试三个环节;三个团队紧密衔接,才能把循环育种运转起来。这需要资金和人才投入。而现在的品种审定制度抑制创新,企业不敢投入资金改造育种研发团队的结构和职能,不可能增加创新投入。

      不否定现行特别是2014年2月1日实施的新的品种审定管理办法,循环育种就转不起来,因为品种审定制度严重扼杀育种的创新积极性。创新是死路一条,那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循环育种?不如模仿和剽窃式育种,更不如偷窃来得容易。

      两个政策条件很重要。如果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不彻底否定品种审定制度,循环育种就不可能施行起来。

      先锋公司在中国的育种研发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文化冲突而找不到解决途径。现在,他们缺乏关键性的领导人才。而美国公司从骨子里不信任甚至歧视中国人和华人科学家,这既是美国人不理解东西方文化冲突造成的误解,也是先锋公司在黄淮海地区陷入育种迷茫的原因之一。当然,中国的文化现象比东西方文化冲突更复杂,积淀更深厚。这令西方人很难理解。在先锋公司,这个死结已经不可能得到合理解决。

      正是由于文化冲突带给老外的迷茫,导致今天先锋公司在育种技术和种质创新上都陷入找不到答案和找不到出路的迷茫与守旧状态。
从技术上来说,美国跨国公司不了解中国特殊的生态环境和逆境压力,没有找到针对性的育种措施,这是先锋公司的育种努力在黄淮海地区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的根本原因。再过几年,这将进一步打击他们在中国的自信心,到时候不要只盯住知识产权,美国人应该从文化缺陷与冲突方面寻找原因。谁也不能改变什么,需要的只是理解与适应。

      国内种业公司要利用跨国公司的欧美种质暂时不适应中国玉米主产区复杂生态环境的短暂空挡时机,与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深入合作,通过前育种研究建立循环育种机制。只要把种质循环起来,中国种业就能够守住自己的阵脚,但如果不坚决保护知识产权,不彻底否定品种审定制度,就不可能有创新动力,循环育种就运转不起来。一旦跨国公司认识了中国的文化冲突(孟山都公司似乎明白一些),知道如何在中国就地施行循环育种,中国种业就失去了下一次竞争和崛起的机会,中国种业必死无疑。

      中国种业生死两茫茫,抉择与拼搏,成功与失败就在一闪念。
2#
匿名  发表于 2014-12-17 20:46:04
国内的玉米育种太功利!但也不能怪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
匿名  发表于 2015-1-8 11:40:56
黄淮海玉米品种交流群 39795389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4-27 08:52 , Processed in 1.1938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