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16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单958:中国玉米育种止步于品种审定制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嘉宏 发表于 2015-6-12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张世煌


      一、超越郑单958的关键是提高育种试验密度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育种专家感到困惑,为什么十三年了,中国玉米育种水平一直超不过郑单958?从商业育种角度来看,如此长期停滞现象不合乎常理。堵纯信先生也很焦急,多次呼吁青年人要努力超越郑单958。实际情况是,模仿育种没有超越,剽窃育种也达不到郑单958的水平!许多人从技术或种质层面找原因。从技术上分析,可以写出不少文章;从种质基础找原因,或许能提出许多不同的对策。但在我看来,育种技术路线固然还存在一些弊病,种质基础也还需要作大幅度调整,但是,阻碍中国玉米育种技术进步,甚至促进倒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制度出了大问题。正是由于这个障碍,导致育种水平连续十三年无法超越郑单958。当前,第一重要的是改革品种审定制度,第二是改革育种的技术路线,第三才是改良种质基础。
郑单958的合理种植密度是4500株/亩,在这个密度下产量较高而且没有风险;但这个品种即使在6000株/亩密度下也不会出大的生产问题。自2008年以来,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每年在黄淮海地区75个县1802个农户抽样调查,夏播玉米的平均种植密度4300-4400株/亩,今年略高,普遍在3800至6000株/亩(个别农户达到8000-9000株/亩),全区平均4486株/亩。

      郑单958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年轻育种者要把前人经验育种的偶然成果变成众多育种家可复制和可拓展的普遍规律,就必须施行针对性的设计育种,不但要明确方向和目标,还要设计种质改良与创新的技术路线。

      二、品种试验密度要高于生产的目标密度

      从商业育种来说,要保证新品种突破对照,品种筛选试验的密度就要比目标密度增加25%,以扩大试验群体的遗传方差,增加选择压力。既然郑单958的合理密度是4500株/亩,那么培育的新品种若要达到郑单958水平,试验密度就应在4500株/亩的基础上增加1125株,即超过5600株/亩;若要超越郑单958,那么试验密度就要增加到6000株/亩以上。

      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实际种植密度接近4500株/亩,表明该地区已经具备了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生产基础。在需求面前,新品种呼之欲出。这就看谁能够果断地改变育种技术路线,大幅度提高品种筛选试验的群体密度,尽快突破6000株/亩。这样做才能把经验育种的偶然成果变为商业育种的必然成果。其理论基础是利用G×E效应,扩大育种群体内的遗传方差,容易提高选择强度,使选择更灵敏、更准确。

      三、生产推荐密度要低于品种试验密度

      品种通过审定以后,不能按照区域试验密度去推荐生产种植,只能按照减少20%以后的目标密度推荐给农民。种子公司都明白这个道理。(关于品种试验密度,请阅读2013年2月6日中国玉米博客“农民的保守性”一文。)当然,增加试验密度只是提高新品种产量潜力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多点测试。这是另一个话题,此处按下不表。

      最近十三年,黄淮海玉米区试密度分别是3700株,4000株和4500株/亩。在这三个密度下试验和审定的品种,相对生产需求来说,只能逆向淘汰,而不可能超越郑单958!实践证明,在3700株/亩这个试验密度下不可能取得突破,即使在4000株/亩密度下也没有超越农大108。而4500株/亩是针对郑单958,以往十三年,在这个密度下审定的品种,生产种植密度超过3600株就可能有风险,倒伏、秃尖、晚熟、延迟灌浆和脱水缓慢等杀手性状全都冒了出来。这就是说,以往在低密度下试验和审定品种必然是对生产需求的逆向淘汰,审定品种只可能远远低于对照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十三年来,尽管审定品种在区试中看着还不错,可一到了生产上就出问题,这是落后的试验设计所决定了的。

      再举一例,新疆玉米生产技术和产量水平都比内地高。前几年新疆玉米生产种植密度5500株/亩的时候,国家玉米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新疆的区试密度是4000 ~4500株;现在生产种植密度6000株上下,国家区试密度增加到5500株/亩,仍低于生产水平。国家区试步步落在生产后面,也落后于新疆的区域试验水平。

      目前,新疆玉米区试密度5500株/亩,极早熟复播品种和机收组品种的区试密度都设定为6000株/亩。但自从区试密度增加到5500株/亩后,通过审定的多为德国和美国公司的品种,其中KWS的品种早熟、耐密、抗倒性更突出,生产中已种植到7000株/亩。这对中国育种家和品种审定制度都是尖锐挑战,是适应生产发展需求,提高育种水平,还是迁就落后的育种技术而拖生产后腿?如今,育种者、管理者和企业都认识到,抵制改革,继续拖生产后腿,中国种业就再也没有出头机会了。

      落后的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制度迁就少数专家的利益,注定一事无成。今后,不要只是责怪育种家拿不出好品种,首先检查手里的“指挥棒”是否合理。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的目的是服务生产,而不是迁就技术倒退。

      假如在低密度下偶然取得突破,其社会效率低,耗费时间太久,企业难以承受过高的机会成本。尽管十三年了,这个偶然机会仍然没有出现。从商业育种来说,这不合常理。比较而言,还是基于必然性的商业育种技术路线更牢靠,即坚决推行高密度抗逆育种策略。

      四、逐步增加品种试验的密度

      2013年1月11日,在全国玉米品种区试总结会上,农业部种子局要求把黄淮海玉米区试密度提高到5000株/亩。管理部门这个技术推进措施比较温和,却招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和中国农大个别专家教授的强烈抵制。种子局要求的5000株/亩这个密度下试验和审定的品种在生产上也只能保证种植到4000株/亩,仍然低于十三年前审定的郑单958的合理密度!

      这就是十三年来中国玉米育种水平一直没有超越郑单958的根本原因。个别“专家”和管理者没有把品种试验和审定标准推向前进,反而迫使所有的育种家向后倒退!也就是说品种审定这根“指挥棒”给育种家指错了方向!它强烈压抑了中国育种家的创新能力和阻止了前进步伐。

      种子局这个温和推进的改良措施,仍遭到品种审定委员会里来自科研机构的少数“专家”联合抵制。这是中国特色,在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面前,少数“专家”只管自己的利益,仍在拼命维护逆向淘汰机制。这是对中国商业育种和种子产业的巧妙打击。他们只维护少数人的集团利益,代表不了中国的育种水平和科技研发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基层科技人员被迫呼吁施行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这是中国种业唯一的活路。

      面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农业部种子局应继续推进对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制度的改革。至少品种的试验密度要尽快增加到6000株/亩,才有可能打破育种僵局。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育种技术流是从高端种质走向低端市场,他们的经验和技术储备很容易适应中国的生产需求,先进的技术潮流挡是挡不住,阻挡了对生产没有好处;而我们则处于艰苦的爬坡状态,既要推动育种技术爬坡,还要推动生产爬坡,必然艰苦;这明显是一场不平等竞争,但我们必须从正面应对来自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其中包括改革品种区域试验和审定制度。若再不改革,无论育种家怎么努力,审定制度一脚就把你踢翻在地,一切创新努力都白搭。这许多年来,落后的试验方法和僵化的审定制度不知道否决了多少育种家的创新念头和创新努力。

      五、对照种的设置约束技术扩散和技术进步

      僵化的品种审定制度在区域试验管理和数据处理上也比较落后,对照种设置违背育种规律,成为商业育种的杀手!当郑单958通过审定和被农民认可以后,很快就被设为对照,而忽略了原来的对照种农大108,他们连多重对照的建议都不予采纳。从表面看,这是管理者浮躁的“大品种”情结和自以为是、急于求成心态造成的技术扭曲,但后果很严重,阻断了技术扩散和技术进步。

      技术扩散需要一个过程,但正常途径被品种审定制度阻断,以至郑单958的育种思路、技术和种质创新都难以扩散,导致生产上落后的老品种难以被淘汰。物极必反。现如今,黄淮海大量出现剽窃式育种就是这个落后制度下催生的怪胎,但还是超不过郑单958,这就说明你阻止了正常的技术扩散,社会上就出现更加浮躁的剽窃式技术扩散。但不管怎么做,都阻断了技术创新。所以,育种者和管理者既不要迷信对照种,也不要把对照种看得很简单;一方面要保持稳定和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激励创新和横向拓展创新成果。

      六、开放绿色通道和注册制,改革品种审定制度

      品种审定这根“指挥棒”已经被扭曲,导致育种技术不可能向前迈进。所以,现在要否定品种审定制度,是把技术环节交给市场。表面看,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是行政化的集权体制,但背后掩盖的却是少数利益集团在操纵方向和篡改数据,压制大多数育种者和企业的创新努力,从而倾斜利益分配。计划经济的残余导致不公平竞争,是对我国刚刚形成的种业市场经济环境的彻底否定。这股歪风邪气是我国玉米种业无法抗衡跨国公司竞争压力的最根本原因。

      在这过程里,少数人助长了剽窃式育种。腐败是次要的,扭曲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阻断技术进步,这才是最大危害。个别管理干部应表现出自我批评的诚意,从此投身改革,为中国种业发展做出贡献。

      种业界渴望培育出超越郑单958的新品种,那就先否定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开放绿色通道,推行品种注册制度。为了推动改革,可以做出让步,施行双轨制,允许审定制度继续存在它几年;但只要开放绿色通道的准入机制,推行注册制,科技第一生产力得以释放,原来那套审定制度就黯然失色;市场这一边将会陆续推出创新的好品种,到那时候,市场机制将把旧体制赶出历史舞台。

      (2013年的博客文章,现重新发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4-27 07:09 , Processed in 1.1864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