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3609|回复: 0

小麦的晚熟

[复制链接]
梦回唐朝 发表于 2019-7-29 16: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印明-麦S

     通过多年与小麦打交道使我们发现,小麦不论是晚播还是自身就属于晚熟类型,包括那些在我们印象中的晚熟欧洲品种,其成熟期比我们正常品种熟期都相差不是太多,即使是抽穗期相差十天半月,成熟期也会缩减到5、6、7天以内。还有更好的例子:我们春季加代的冬麦品种,虽然整体的生长期缩短了、抽穗晚了很多,但最终成熟也就是晚于我们正常秋播品种的7天左右,没有太长。

     我估摸,小麦这种表现可能与其作物自身“春生”习性或长日照要求有关,它们熟期是受相关“夏至“节气左右,轻易不会超越。

     如果有了这个“轻易不会超越”的可能,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去要求小麦非要“早熟”了。因为“早熟”除了收获可以提早几天以外,我们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好处。但早熟的“坏处”却处处可见,譬如产量低、品质差、适应性不好等。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大搞粮食高产攻关时期,有些人甚至提出了小麦给玉米“让路”的观点,其意思就是要求小麦早熟几天,让玉米早种几天,这样玉米可以利用这几天的“高温”积累更多的有效积温,使得玉米增产。记得当时还有具体的计算数据,据说经过计算,每亩可以增加玉米二三百斤。另外还有就是说小麦晚熟遇雨导致穗发芽的问题等,可能当时这些问题是主要“问题”,是不好用其它办法来解决的问题,所以只能是让小麦早熟、让育种家培育早熟高产优质品种。

     几十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伴随着不间断的小麦生产和见证着小麦生产和育种中的现象与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早熟高产优质可能只是“目标”,实现却遥遥无期。而几十年中,小麦产量的提高却一直在指望那些较晚熟品种,甚至可以说是晚熟或偏晚熟支撑了小麦生产,特别是安全生产!

     育种过程中我们发现,晚熟或偏晚熟材料在产量性状方面的表现是早熟材料或偏早熟材料所不及的。很多时候,晚熟往往会与灌浆好、灌浆快、籽粒脱水快相关联;与小麦籽粒的容重高和较圆的籽粒形状相关联;甚至还与较耐或抗小麦倒春寒、高温相关联;当然,更与高产相关联。

     小麦生产上,我所接触较多高产小麦品种中,晚熟和偏晚熟品种几乎是全部。譬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方红3号,七十年代以后的农大139,它们都是当时的高产品种,熟期是中偏晚熟;八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的丰抗2号,产量比当时做对照的农大139能增加十几个百分点,就是晚熟;再后来就是北京农学院已故翟凤林教授培育的F390小麦品系,由于晚熟,没有被审定,但其产量就是高,且杂 种优势超强。 再有就是2000年以后的轮选987了,其产量就是高,就是晚!其因为产量高而“好推”、也因为晚而“不好推”!另外,中麦9号是晚熟品种,曾经在二十几年前的河南东北部就有每亩1300斤的高产纪录。现在的高产晚熟或偏晚熟品种就更多了,且我发现,产量越高熟期越晚,只要没有审定标准的“门槛”限制,今后的小麦熟期还会再晚一些、产量还会更高一些。

     如此这般,我就在试想,倘若不是“小麦给玉米让路”,而是让小麦“尽情发挥”,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也就是不管“玉米那一套”,让小麦充分利用夏至节气前的有效时间,一些通过选择后的晚熟品种小麦单产也是不是能够增加二三百斤呢?这样即使是推迟收获三五天,又会咋样呢?至少,我觉得这些可以琢磨琢磨。关于遇到雨季和穗发芽等问题我认为都不是“事儿”,因为有收获前连续数天下雨也不穗发芽的类型、因为选择和选择标准是关键!特别是近期我们发现在某地“小麦品种审定标准”中,把小麦熟期标准调整为“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时,这种尝试就更值得和更有意义有意思了。

     另外我们也发现,晚熟小麦品种或材料在高产小麦育种上的作用也了得。

     很多高产小麦品种的高产性状都来源于晚熟小麦品种或晚熟亲本。在庄巧生主编《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一书中谈到了高产小麦品种农大139的偏晚熟性状时,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琢磨一下:“……而成熟偏晚则与4个亲本中有3个是中晚熟品种有关。”一个组合里边,竟然有3个偏晚熟亲本,说明蔡旭先生他们当年胆子够大的!也正是由于他们有了这样大的胆量,才有了在上世纪其八九十年代小麦单产就突破八九百斤的“标杆”产量数据,更为当时粮食产量“跨黄河”、“过长江”打下了品种基础!

     小麦品种“东方红3号”是我上高中时当地最“牛”的品种——产量高、偏晚熟、面白好吃……我查看了一下东方红3号亲本,其中之一的小鹅186,它是我国从苏联引进,是用普通小麦与鹅观草杂交育成的普通小麦品种,其茎秆粗壮,穗子长大、小穗数多有较大的丰产潜力,但成熟太晚,结果这样“太晚”资源后代育成了很棒的品种。再说80年代中期的中晚熟小麦品种丰抗2号,它是用了1971年我国从罗马尼亚引进的一批了“洛类”品种(亲本)中的洛夫林10号和较早熟的北京品种有芒白4号杂交而育成的高产品种。其中,亲本之一的洛夫林10号,是个冬性、晚熟、高产的品种(亲本)。李彰明先生用晚熟高产的丰抗2号与长丰一号组配,育成了高产稳产的京411。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用京411做亲本,育成了现在的中麦175。

     上世纪80年初期,蔡旭先生还在世时,我们本着蔡旭先生“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精神,将一个恢复系:H30—1,送参了常规小麦产量比较试验。后听(已故)王驰老师跟说,这个H30—1在所有的参试品系中产量第一,增产幅度较大,但由于晚熟遭淘汰。这个H30—1恢复系和洛夫林13组合的后代,表现丰产性好,籽粒大,饱满,晚熟。

     等等这些都说明,小麦的晚熟和偏晚熟就是与高产相关联,当摒弃了晚熟和偏晚熟时,小麦高产将难实现!即使是我们很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3-29 05:33 , Processed in 1.2048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