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3551|回复: 0

佟屏亚:中国种业“卡脖子”问题究竟在哪里?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22-2-23 15: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佟屏亚

      
      一问:
      
      2021年已过去,2022年刚开篇,请您用几句话概括中国种业形势。
      
      答:院士专家,庙堂之上一片好。
      
      种业老板,面对市场好困惑!
      
      二问:
      
      能将您的观点扼要解释吗?
      
      政府发文件,媒体频报道,官员讲政策,专家赞品种,中国种业形势一派大好。如:中国植物新品种权年申请量世界第一,中国有两家种子企业(先正达和隆平高科)进入世界前十强,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已达100%,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等等,中国种业正迈步最好的黄金时代!
      
      曲尽人散,种业老板面对的是基地涨价、品种井喷、价格起伏,套牌种子泛滥等问题,日子不好过啊!须知,2020年全国有种企7700多家,而真正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97家,从知识产权看,我国八成左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人才集中在科研院所,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不到1.5%,拥有10个以上新品种权的企业仅2.3%。就是说,有九成种子企业是依靠从科研院所购买产权品种维持市场营销的。这样的种子企业能发展壮大吗?
      
      三问:
      
      倡导“科企合作”,是为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排忧解难?
      

      2012年12月农业部推进“科企合作”,为的是让科研单位的育成品种在企业开花结果。种业老板明白,投资科研育种是一个无底洞,十年八载投入500万乃至上千万,可能有所获,也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通过“科企合作”过河搭桥,企业老板从科研院所购买一个国审或省审品种并拥有营销权,轻而易举地就赚回了本钱乃至更多的利润。
      
      四问:
      
      您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以玉米品种为例。2010年前后每年国审玉米品种仅10-20个,一个新审定品种售价从几十万攀升至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单909,以2100万元转让中农良种等4家种业公司。北京市农业科学院选育京科968,以2000万元转让北京顺鑫等6家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郑单958,先后以4000多万元转让中种集团等5家公司。甘肃武威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吉祥1号,以2680万元转让敦煌种业。请注意,连隆平高科、登海种业等上市公司以及中种集团公司都从科研院所购买玉米新品种进入营销市场了!倡导“科企合作”把种子企业引向何方?最终种子企业将放弃科技创新而被推向“种子营销超市”。
      
      五问:

      “放管服”改革新品种进入了快车道,您怎么看?
      
      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扩大品种进入通道。新修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从增产5%减至≥3.0%或≥1.0%、甚至只要某些玉米品质好、能抗病、适机收就可以通过审定了,至于绿色通道“产量数据不再作为品种淘汰依据”,进入市场的品种像裂变一样呈几何倍数井喷而出了。2017年全国审定玉米品种1904个(国审171个、绿色通道278个、统一试验品种302个,联合体292个、引种备案861个,下同),2018年2988个,2019年2134个,2020年2363个,相当于过去15年审定玉米品种的总和。
      
      是喜?还是忧?
      
      品种审定大跃进,原来可与黄金比价的新审定品种狂跌至“白菜”价,吆喝着十万八万元甚至是“营利共享”都无人问津了。2021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隆平高科成交的中玉303,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金色丰度种业成交中农大688,都是“营利共享”签约仪式。双方共同努力宣传通过营销扩大新审定品种的种植面积。连隆平高科和大北农都依靠购买品种过日子,这样的种子企业能发展壮大吗?辩证地说,新审定品种转让价格“跳水”了,可以肯定,一些高仿、初仿的玉米品种将被迅速淘汰出局,有大批民间育种户要金盆洗手了。
      
      六问,
      
      您著文说,农业科研人员都不愿意进入企业?为啥?
      
      现今90%以上的种质资源集中在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吃着“皇粮”,享受体制内巨资科研经费,依靠发表论文或审定几个组合,马上就名利双收了,还有擢升研究员、挂冠院士以及荣任院长或政府官员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还有多少人愿意进入种子企业进行难见底线的品种培育呢?
      
      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告,2021年国考拟招2.57万人,实际报名人数157.6万人,平均招录比为611,最热门岗位平均3 334人竞争一席。超过75%的毕业生愿意进入体制内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甚至还有新人愿意到基层县乡政府工作,因为是进入体制在编人员升迁有望啊!
      
      七问,
      
      您认为,中国种业“卡脖子”问题究竟在哪里?
      
      种子企业必须建成科技创新的主体!这是世界种业发展的金规玉律。世界经验表明,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基础研究政府办,应用技术企业办,坚定地确立种子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迈步新世纪,国务院吹响农业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进军号”,2001年4月,国务院发布《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确立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方向:从事种子等技术开发机构,整体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2003年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直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科技型企业;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研究所,要在2003年底前完成企业法人工商登记注册工作。
      
      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院所共办科研型实体463家,其中种植业146家,以经营种子种苗为主体的企业占46%。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人宣布,“十五”期间,全院将有12家研究所要转制为科研型企业,组建20家左右股份制公司,完成4个注册资本3 000万元以上的有限公司,其中有2-3家公司具备上市条件。
      
      农业科研院所自办企业或进入企业,遭遇强大的阻力。最后摁下了“休止键”!这才真正是今天中国种业最严重的 “卡脖子”问题!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触及的深层次问题是根深蒂固的,完全靠政府不行,完全靠市场也不行,必须立足国家层面厘清思路。俗话说,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只有从源头上下决心破冰通途,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才有可能迈步金光大道。
      
      八问:
      
      请您用简明几句话概括您的观点?

      
      亲身经历新世纪中国种业20年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表面上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深层次隐藏着再前进迈步维艰的严峻危机,其实质乃是行政体制改革与种业体制改革未能同步,改革的路径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种业:计划经济的嘴,市场经济的腿!
      
      科研与企业:驴蹄子,两片子!

      (作者:佟屏亚 来源:佟屏亚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3-29 05:59 , Processed in 1.2022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