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6370|回复: 0

中国种业发展的 18 个趋势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22-8-10 09: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基因农业网 ,作者刘定富

      一、市场层面

      1.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由于近几年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种植业结构强力调整和部分作物的种植方式呈现巅覆式转型,一些作物种子市场停止增长甚至严重萎缩;部分作物去杂种化,常规品种卷土重来,如水稻、棉花、油菜种子有回归常规品种的趋势。杂交水稻未老先衰,从1976年起推广30多年后怏速衰退。2012-2014年杂交水稻市值分别为149.39亿元、132.75亿元和118.54亿元,2014年比2012年下降21.7%。杂交棉花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杂交油菜也处于下降通道中,二者的应用仅分别10年和20年。总之,中国种子国内市场的需求增长从快速到缓慢或停滞。

      2.供求关系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国内种业过去直至现在都是育种家培育什么品种,种业公司就经营什么品种,农民也就只能购买什么品种,种植什么品种,供求关系由公司供给所主导。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市场开始引导公司调整产品结构,进而引导育种家调整育种目标。人力成本的提高、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如规模化、轻简化、机械化等对品种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玉米机收尤其是机收籽粒、水稻直播、油菜直播和机收、棉花机采、除草剂应用等)和病虫害的流行(如北方玉米粘虫、西南玉米灰斑病、长江流域水稻稻瘟病等)等等,都倒逼育种家迅速改变育种目标,种业公司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农民所需。只有满足他人所需,才得自己所求。所以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颠转式变化,从公司供给主导到农民需求引导。

      3.产品和服务从满足国内到走向世界

      中国种业企业已开始探索国际化,同时也受到政府支持。第一,2011年商务部、发改委等10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对外援助等方式,带动生物育种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目标则是开拓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手段则是在海外设立生产示范园区,加强海外推广。2012年温家宝访问拉美以来,中拉农业合作提上战略议程,在2015年6月的农业部长论坛上,30余国农业部长一致通过了《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农业部长论坛北京宣言》,推进双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农作物品种选育与栽培、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加强合作是其中重点内容。论坛上重申中国政府设立了5000万美元规模的中拉农业合作专项基金。第二,一些种子企业种子出口市场不断扩大,例如湖北省种子集团研制出的产品出口海外6个国家,并在20多个国家开展实验。2014/15年度全国出口种子2.73万吨,金额2.63亿美元。第三,国内种子企业已开始从单纯的出口延伸到了合作育种、技术出口。

      4.国际种业巨头从布局到开战

      目前,全球前10大种业公司已有8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全国已有49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种子企业。由此可见,国际种业巨头已经完成了在中国的布局,并正在把经营推向深入,并且已有一批玉米品种占据很大份额的市场,比如先玉系列、迪卡系列、正大系列均有压倒国内优势品种的趋势。所以,中国玉米种业公司面临着直接与国际种业巨头并肩竞争,其他作物也不可掉以轻心。

      二、研发层面

      5.育种研发从以国有科教机构为主到以企业为主

      近年来,企业选育品种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选育通过国审品种占国审品种总数的比例逐年提高。企业成为育种研发的主体,国有研发机构将淡出商业化品种选育。

      6.育种目标从生物特性到兼顾商业特性

      作物育种似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从追求个体优势变为追求群体优势,从追求高产量变为追求高效益,从追求出品种到追求创新性状。所以,育种目标已不单纯局限于作物的生物特性,还必须兼顾商业特性。

      7.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第一,育种技术精准化:一是精准化设计育种计划,二是精准化创造遗传变异或改良生物性状,三是精准化获得育种材料的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型数据,四是精准化鉴别和选择有益的遗传变异,五是精准化确定新品种及其适应区域,六是精准化检测种子质量。

      第二,育种劳作机械化。种业研发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劳作,而现在无论是实验室操作还是田间作业,都采用各种现代自动化控制的分析仪器和机械设备。比如利用专用小区播种机、农艺性状自动采集设备、收获测产系统、自动化考种系统等硬件装备,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极大地提高育种实验规模和研发效率。总之,育种技术和手段从传统到现代。

      8.作物品种从稀缺到饱和

      品种是种业公司的武器。按照中国种业新政已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法规,特别是2016年1月1日实施的《种子法》,有充分的理由推断,三年后品种蜂涌而现,彻底缓解品种稀缺的现状,但品种急剧贬值,出现大品种的概率更低。

      三、产品层面

      9.产品从种子到种子+服务

      过去,种业公司就是向农民提供种子,将来是向农民提供成套的解决方案。现代农民从事作物生产,除了需求种子以外,还需要其他许多技术,如植保技术、施肥技术、气象服务、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甚至金融服务等综合服务。伴随着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各大国际种业巨头的活动范围愈发向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纷纷致力于“为农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可以预见,中国的种业公司也会跟进这一模式,未来的农业生产可能是,农民在生产经营上的一切需求将由种业公司牵头解决,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板”。

      10.产能从平衡到过剩

      中国种业的产能特别是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种子的产能出现过剩已经几年了。而种子需求可能萎缩。杂交水稻种子由于常规稻的冲击已呈下降趋势;玉米精量播种、低产地区面积萎缩导致需种减少;棉种大幅度萎缩,杂交棉种急剧下降;油菜面积下降; 农作物面积下滑,需种减少;还有粮棉油价格下滑,种植积极性下降,撂荒增加,这都导致种子市场萎缩;反过来,这又加剧了产能过剩,所以过剩更为严重。

      11.利润从暴利到微利

      种子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品种增多,公司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小公司做不大,大公司做不强,高利润时代提前结束。因为第一,种植业利润低,严格地说是一个开不起工资的行业,一切成本都必须精细算计,农民投入积极性低,在农产品价格处于下降通道时更是如此。

      第二,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农产品完全没有国际竞争力,农产品价格遭遇“天花板”, 增加的成本不能有效传导,把种子的利润空间特别是一级批发商的利润空间一再挤压。第三,种业竞争白热化,降价成为多数企业主动或者被动的选择,其最终的结果就是种子企业在亏损的边缘游走。

      四、经营层面

      12.产业链从分离到整合

      种业产业链的整合可能有两种模式,一是大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三位一体即农业部倡导的“育繁推一体化”,二是中小型种业公司研发、生产、经营分工协作“三结合”。

      13.生产基地从分散到集中

      2013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进一步向西北集中,甘肃和新疆合计251万亩,占全国玉米制种基地的60%以上;产量10.08亿千克,占全国总产的73.26%。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也是进一步集中,四川、湖南、江苏、江西、福建和海南六省面积共计122万亩,占75%。

      “以稳定基地、提升产能为目标,将优势制种基地划入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落实制种大县奖励、制种保险和农机补贴政策,加快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农业部推出的制种基地建设强化了“集中”的趋势。

      14.经营模式从代理制到多样化

      中国种业今天的困境,虽然原因非常复杂,有管理问题包括法律法规体制机制问题,有技术人才冋题,但是更有经营模式问题!种业公司(指一级批发商)创立的“品种专营、委托制种、区域代理销售”的模式曾经快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这一模式在今天又成了制约种业公司发展的桎梏。

      接下来,育繁推(更准确地说是研产销)一体化即“三位一体”是极少数大公司的“专利”,大多数种业公司可能要走与育种家、制种商、经销商“三结合”并共担风险、共享效益的新模式。县级甚至省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化营销(包括电商)公司应运而生。常规品种会广泛授权,品种独家经营模式将被打破,生产经营权下移,县市公司成为一级批发商。总之,种子经营模式从区域代理制向多样化发展。

      五、企业层面

      15.企业从多小弱到少大强

      横向兼并则是企业在短时间内获取营销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超额利润的有效手段。

      16.发展动力从凭机遇到凭实力

      中国种业公司的发展,有一个明显奇特的现象,就是“大品种成就大公司”。以后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实力特别是研发实力,靠机遇发展的公司就只能凭机遇了,眼睁睁地看着被淘汰。

      17.发展方式从滚雪球到大资本

      近年资本市场的活跃,加之国家种业新政的实施,资本开始关注并十分青睐种业,种业上市公司增多、定向增发获批、中国种业行业正在寻找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合适路径,尝试提高种业并购重组的速度与质量。

      现代金融与现代种业融合发展具有迫切性。从本质属性来看,现代种业是典型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现代种业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持。从国际规律来看,知名跨国种业公司都走过兼并重组之路,都是现代金融与种业高度融合的产物。

      18.控股资本从国退民进到民退国进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提出了“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的重点任务,明确指出“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尤其是鼓励大型优势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出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战略目标。5年来,这一决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特别是得到了若干央企的积极响应。中种集团、农发种业(600313)加大投入力度,大肆收购兼并,布局全国甚至海外市场;中国林木种子公司进入农作物领域,中农集团进入种业,中信集团控股隆平高科,大有“央企称雄种业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种已有16家子公司,农发种业已有8家种业子公司,隆平高科已有11家种业子公司,中国林木种子公司、中农集团种业控股公司各有3家种业子公司,仅央企资本控股的种业公司就达36家,还有财政部等主导的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已投资10家种业公司(其中6家为央企控股、2家省级农科院发起设立)、3家以种业为重点的投资机构、2家种业电商企业。这些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民营控股转变而成了国有资本控股。另外还有一些省级国有种业公司也快速扩张,收购兼并了许多民营种业公司。总之,种业控股资本民退国进趋势十分明显,与本世纪初《种子法》颁布后的民进国退大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趋势是长期还是暂时,目前难以预测。

      转自:基因农业网(微信号:agrogene)。文章有删减,查看全文请关注该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3-29 22:22 , Processed in 1.1933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