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5418|回复: 0

【聚焦】玉米种植密度

[复制链接]
管理员 发表于 2023-10-31 10: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在耕地资源日趋紧张、极端气候和病虫害频发的形势下,继续提升粮食产量的关键在于提升单产水平。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玉米的播种面积、总产均居我国粮食作物首位,也是单产提升潜力最大的作物。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开展吨粮田建设,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

      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品种耐密性和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单产的关键。我国高产玉米新品种更新迭代过程中,玉米株型也逐渐从平展型演变成紧凑型,品种的耐密性明显提高。密植增产得益于通过改良叶夹角、雄穗大小等性状,改善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增强群体的通风透光性、有效叶面积指数,从而获得较高的群体光合和合理的冠层光辐射分布,显著提高玉米群体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玉米密植后,群体内通风、透光降低,抗病抗逆能力降低,更易发生倒伏,个体生理和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对有限光温、水肥的竞争加剧。结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并不是所有玉米品种适合密植,同时也应警惕耐密植品种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的弊端。

      玉米种植密度

      一、常见误区

      常见的误区有种植越密越高产、所有品种采用一种种植密度,盲目跟风其他农户的种植密度等。

      二、合理密植意义

      合理密植有利于玉米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从而生长健壮,增强抗倒性,是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基础。在生产上种植密度太稀,单株生长良好,易形成大穗,穗粒数多,但亩穗数少,群体产量上不去。当群体度过大时,会造成田间荫蔽,通风透光不良,个体发育受到抑制,造成细弱,空秆率增高,果穗变小,粒数减少,粒重减轻,群体产量也会降低。因此,在玉米生产上必须按品种的特性和土壤肥力的高低,协调好亩株数、穗粒数和粒重的关系,进行合理密植。

      三、合理密植原则

      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受品种特性、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水平、生产目的等影响。

      1.根据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 植株高大,叶片数多且平展,群体透光性差的平展型品种,种植密度宜稀。植株较矮,叶片上冲,株型紧凑,群体通风透光好的紧凑型品种,适宜密植。不同株型品种的合理密植范围如下。

      (1)平展型品种一般应控制在每亩3000~3800株。

      (2)半紧凑型品种一般为每亩3500~4000株。

      (3)紧凑型品种一般为每亩4000~5500株。

      种植经验: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生育期短的品种宜密;平展型品种宜稀、紧凑型品种宜密,高秆品种宜稀、矮秆品种宜密;茎秆松软品种宜稀、茎秆坚硬品种宜密,大穗型品种宜稀、小穗型品种宜密。

      2.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确定种植密度  土壤肥沃、施肥量多时,可适当密植:土壤肥力较低、施肥量少、种植过密会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空秆率高,植株早衰,结实性差,产量降低。因此,应掌握“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则。

      3.根据灌溉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密度增大后,需水量增多。灌溉条件好的地区,可适当密植;干旱和灌溉条件差的地区,种植密度宜稀。因此,应掌握“旱地宜稀,水浇地宜密”的原则。

      4.根据当地气候和土质条件确定种植密度 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种植密度宜大;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的地区,种植密度宜小。玉米根系发达,消耗氧气较多,透水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比黏土种植的密度稍大一点,每亩种植株数可增加300~500株。

      四、注意事项

      在实际生产中,确定种植密度时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鹤壁农科院张守林主编的《玉米栽培与植保技术精编》   《生物技术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2-3 16:32 , Processed in 1.17535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