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23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品种更新换代到育种传承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管理员 发表于 2024-2-11 15:5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北学苑 ,作者姚金元

      中国的玉米育种从1949年算起,已经进行了70多年。几代人呕心沥血奋斗在这一事业上,选育出了吉单101、黄莫417、四单19、中单二号、丹玉13、掖单系列、农大108、郑单958等推广面积大、适应性广的好品种,为我国的玉米育种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可惜的是几次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育种单位是不同的,没有一个单位一直强大下去,有些单位在一段时间玉米育种非常出色,没有持续发展下去,说明我们的育种没有很好地传承下去,不像先锋公司上百年代代相传,持续发展,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果当初那些我们育种好的单位,坚持资源积累、路线传承、技术发展传承下去,也许就不用现在再打种业翻身仗了。
      
      80年代以前,都是农业科研单位育种,种子企业经营,几个人一个课题组,条件很艰苦,国家每年都组织召开联合攻关交流会议,育种材料资源是共享的,玉米育种发展是很快的,但没有人或很少有人对资源进行系统研究、整理、保存。
      
      到了90年代。企业也开始搞育种,而且企业逐步成为主体,科研单位、种子企业、个人、育种大军很是壮观。随着国外公司进入,资源丰富了,技术进步了,逐步进入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品种审定政策的放宽出现品种井喷,一片繁荣景象,现在市场上找一个主推品种都很难了。
      
      但是目前看,国内种子企业形成自己独立的育种体系、资源体系的企业还微乎其微,各个熟期、各个生态类型育种都做的很好的单位更少,我们的育种大都是一个人一套思路,人走了,资源和路线也跟着走了,再来一个人,又重新开始。小企业、科研单位如此,大企业也大多如此,缺少长远的目标、长期规划,有的规划了也实行不了,甚至有的企业老板认为育种不如买品种。也许这不只是农业上的问题,国内许多行业都有类似情况。
      
      这些已是历史,现在的育种家和企业家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国家对农业很重视了,特别是对种子资源搜集、整理、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各地建了许多种子资源保存库,在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使我们可以融合各类资源,现在的育种单位,特别是大的企业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育种体系、资源体系,建立自己的育种模式,不再模仿育种,跟风育种。
      
      这也是形势所迫,随着知识产权政策的逐步出台,必然会与国际接轨,拿来主义不再有市场,只有形成自己育种体系的单位才能发展下去,要尽早实现产权自主、路线清晰、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管理规范。
      
      育种传承也不只是大企业的事。每一个育种者,能坚持下来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自己的绝活儿,传承下去会更有价值,将来要么独树一帜,要么与别人融合在一起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传承,缺少基本的条件,没有低温库房,几年种子就不发芽了,有的没有库房只能保留用的上的,缺人缺钱,这些都是现实问题。现在情况有了好转特别是大一点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国家投入了一部分钱建库房,小企业几十万也能建一个简单的低温库。只要我们想到了,而且努力去做就会有效果的,去总结、整理、创新、积累打好今天的种业翻身仗,并为后来的育种者创造良好的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4-27 14:31 , Processed in 1.20174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