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前种业市场及育种方向之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管理员 发表于 2024-8-19 08:5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南北学苑 ,作者隋朋斐

      在新一轮品种换代的初期,各种业公司都体验到内卷时代的到来是如此之快,2021 至2022 年受政策、天气、粮价等因素影响下,玉米产业是迎来了红利期,各企业的库存得到较好的消化,2023 年随着秋收粮价的持续走低,整个市场陷入巨大的分化,种业已成为红海中的红海,竞争更加激烈。

      一、现状

      2024 年年初时,市场销售在年前已经基本结束,4 月份北方的降雨以及 6 月份黄淮海的降雨,本认为还有一波小高峰,但未曾出现。相反,在 6 月份进行退货时,市场上给予了沉痛的的反馈,超过往年预期的退货率,让人触目惊心。部分企业的种子,怎么从仓库出去的几乎又相同的方式拉回,让人唏嘘不止。据了解整个市场(西南、东华北、黄淮海)均是如此,低于 20%的已经是品种表现优、市场维护好的优等生了。

      出现的原因个人认为有 3 点:

      一是2022-2024年制种面积超出预期较多,已形成事实上的新一轮库存。官方统计 2022年杂交玉米制种面积366万亩(官方数据),实际在390-400万亩左右;2023年国内玉米制种面积达462万亩。每年6.1亿亩土地,实际需求种子在10.58亿公斤左右,近两年生产出的种子超出年需求量多达9.78亿公斤,相当于多生产了一年的种子量,无论是具备优势的大品种,还是区域性的品种,乃至小品种(低于 10万亩推广),都是超量供应市场的。

      二是农户收益自2023年底开始,产生阶段性的不稳定性,下游市场需求降低,粮食价格下降。此现象出现于 2023 年秋季玉米新粮上市后,国内玉米阶段性供应充裕,自2024年年初以来(截至7月24日),玉米现货均价2380元/吨,同比下滑15.2%,粮价太低,农户惜售,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户购种积极性降低,对种子的价格略有敏感。

      三是全球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气候变暖,雨带北移,黄淮干旱,北方多雨。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市场因环境导致黄淮温热品种井喷,北方低积温区被高积温晚熟品种挤占,黑龙江东部“红粮”已无市场,西部区域通过覆膜种植,高积温品种挺进低积温区,如此种种。这就导致产销不对路、产量优势弱、综合抗性弱的品种,提前1-2 年进入衰退期。综合来看,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在3-5 年间,若成不了百万亩以上,后续市场开发及其难。

      因此从本质上看,市场出现大量的退货现象,不全是品种同质化、品种价格战造成的,而是品种生产经营计划与市场需求不一致造成的,亏损在冬季生产经营分析会上就已形成,只是种业的销售滞后性延迟了亏损暴露的时间。滞销品种大概率会成为沉没成本,生产面积大的企业面临“爆雷”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二、下阶段市场的发展

      1、品种区域化运营更加明显。

      黄淮海区域5月份干热风,6月中上旬的高温干旱,7月上旬的持续降雨,淮河流域的春播玉米经历了最严酷的考验,畸形穗及青枯病发生均超预期,这已对我们提前敲响了警钟,产品定位不清晰的品种,本年度要适度回归到细分亚区中。

      夏播玉米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经历7月持续阴雨寡照(日照时间较往年少),玉米散粉期迎来了8月份的高温,下阶段的气候会如何变化,还都是未知数。大品种、好产品(适应广、无风险、高产稳产)是每个企业都期望的“爆品”,但作物类的种子作为一个生命体,受外界因素影响还是很大的。

      在玉米的产量因子中,种子的作用仅占20%,而栽培方法、环境因素影响产量的80%。找准最佳适应区域,打造区域性大单品,不排除是一种策略。

      2、营销成本大幅上涨

      大家应该发现,今年玉米市场启动的较往年都要早些,很多企业都布局春播示范田,且绝大多数的公司在春播示范田的苗期时就已经开始组织核心客户参加诸如统销会、誓师会、新品发布会、核心客户旅游等项目,会议体量也都较往年大些。

      在市场不明朗、产品竞争力未知的情况下,公司间竞争的就是营销层面的竞争,包括渠道的管理能力、价格政策、促销服务等方面。无疑这会较大的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3、销售价格预期会呈现两级分化。

      本年度西北生产预计会是一个丰收年份,在制种地租及代繁费双降的情况,预期生产成本较上年度降低 12.5%左右。目前最终数据还未知,但了解已有部分公司出台了提货政策,较上年度降低。

      预前期价格都会维持在与上年度基本持平的状态,但中后期的市场会大概率呈现“乱象”,特别是中低端的品种及部分小企业,为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管控不良资产,零售价格会突破部分底线;头部企业及品种优势企业,可能会结合企业利润、产品生命周期、渠道利益等多方面原因,加强对市场的管控,达成多方利益的合理分配,但不排除为了市场占用率,做出牺牲利润的情况。

      三、育种环节,我们怎么做?

      忆往昔,思未来。在查看往年一些专家的文章、文献、培训材料等,发现当前育种热门话题密植品种与温热改良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些讨论,有部分的观点,已实现,其中有些观点,仍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

      1、关于“紧凑型玉米”育种的探讨

      李登海院长在 2000 年发表的《从事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基于当时的市场及育种材料,从叶面积、经济系数、种植密度、单穗百粒重、生育期、产量性状等方面,对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提出一些数据指标(相对于平展型玉米)。

      紧凑型玉米分两种类型,分别为紧凑型大穗型品种密度 75000~82500 株/公顷、中穗型品种密度 82500~90000 株/公顷。以下为部分指标

      (1)大穗型品种,平均单株穗粒重应在 200~180g以上,中穗型品种,平均单株穗粒重应具有 180~165g以上的能力

      (2)株型及穗上叶片角度。整个株型视为“矛”型或“菱”型。穗上叶片以旋状上冲分布,形成一圆锥体型的株型更好;穗上叶的叶片夹角大体是,穗位上叶在 20~25°,往上叶片在 18~10°较好。

      (3)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应达到 5.0~5.5 左右,成熟时的叶面积指数也应达到3.5~3.8 左右。

      (4)生育期。在栽培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光热资源,发挥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增产潜力大的特点,在生育期上应侧重选择中熟和中晚熟品种。

      2、关于“矮、早、密”育种的探讨

      张世煌在《中国玉米育种面临三个紧迫理论和技术问题》文章中,提到了 3 个理论障碍,其中有一段通过什么技术途径提高产量?提出了“高密度育种,这是抗逆育种的突破口,而抗逆育种则是提高产量的基础。”,“什么是抗逆性?第一个就是耐密植,抗倒伏。然后就是耐干旱、耐低氮,进而耐高温、低温、不良土壤等逆境因素。也包括生物逆境。”

      “玉米育种要满足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作制度改革的需要。我们现有的品种生育期太长,后期灌浆和脱水缓慢,收获时含水量高,无法适应机械化作业对品种的需要,而产量水平并不高,反而浪费了太多的肥料和资源,对培肥土地也很不利。”

      3、关于气候的变化及品种的需求

      智种网发过一篇文章《探索未来气候下的玉米品种》,文章对《Model-aided climate adaptation for future maize in the US》,进行了概况及分析,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和生物学教授 Abigail Swann,谈到几点:

      (1)更高的温度和更干燥的空气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相当,都会导致产量下降。而更多的二氧化碳则有助于光合作用,从而增加产量。但是,二氧化碳带来的产量增加并不足以抵消其他两个因素导致的减少,因此总体上玉米产量有所下降。降水模式的变化也会对不同地区作物生长产生影响,尽管总体影响较小,尤其是对于依赖灌溉的农作物。

      (2)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我们可以通过将现有品种向更凉爽的高纬度地区转移来适应。但仅此并不足以弥补我们预期在更热气候中所面临的产量损失,因为高温的影响是极其不利的。

      (3)当前最成功的品种往往不会生长太多叶片,便尽早转入籽粒生长阶段。如果能够生长更多叶片,理论上可以增加光合作用,从而增加籽粒产量。未来,随着气候变暖,玉米可能会更早播种、更晚收获。这个更长的生长季将解除玉米的这种权衡,允许它既生长更多叶片,又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籽粒。

      4、年际间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群体产量的影响

      分别查阅了李海燕博士的博士论文《年纪间气象因子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013)和侯玉虹发表文章《年际间气候生态因子对玉米群体产量的影响》(2017)。其中分别研究了 2005 年至 2011 年期间,不同品种间对应的气候与产量的分析数据。得出几个结论:

      (1)生育期间的积温与产量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全生育期降水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降雨量影响辽宁区域玉米单产水平。粒重与年际之间气象因子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与 日照时数最为密切。

      (2)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分别为有效积温、日均温、日均最低温度、7 月份日均最高温度和吐丝前后有效积温、降雨量、生长天数和日照时数的比值。由此认为温度相关指标以及吐丝前后生态因子资源量分配指标对产量影响最大。

      基于“中杆、密植、中熟”与“矮、密、早”的两种育种思路的探讨,初步发现通过增加密度、提高品种的抗逆性方面实现产量的提高是可达成共识的,但在株高、生育期上存在两种看法,大家可参考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结合所在地区、种质资源类型、田间管理模式,做好育种方向的设计。

      5、老一辈的育种家,在往年的材料里有过很多对于育种的思考。分享几段对于群体改良和温热种质改良的早期建议。温热改良得到的创新系,已在黄淮市场大放异彩,期待有更多新资源的应用。

      (1)群体改良(李竞雄 1991)。目标主要在于获取性状得到改良、株间仍有差异的杂合群体群体的改良,具体建议:

      ①育成两个或多个能显示群体间杂种优势的广基础群体;

      ②依照常用的轮回选择法对每个群体进行改良;

      ③将每轮改良的群体进行杂交,以验证其遗传增益,由此获得的早代轮选群体间的优良杂交种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④在轮回选择的任何时期可以提炼新的自交系。

      (2)热带种质导入(佟屏亚 2001)。研究表明,热带和亚热带种质遗传差异较大,与温带种质杂交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在温带种质中导入热带和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玉米的种质基础,增加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索杂交优势利用的新模式。热带种质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通过与温带种质杂交导入再利用。

      其方法一是逐步驯化。对不适应温带种质的热带种质先在相似环境的低纬度区种植,逐年“北进”,使之适应温带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从适应性强的优良热带种质直接选育自交系,再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把热带种质的优良特性组合至杂交一代。

      三是对不很适应的材料中选择早熟、抗病、抗倒等的单株组建新的群体。

      四是多个优良热带玉米种质充分杂交组成群体,选用热带种质群体内最好的家系进行杂交组成综合群体,然后连续选择早熟性,直至后代群体完全适应温带为止。

      五是将外来热带种质与本地适应性强的材料杂交、回交,使适当的日长反应基因改组而获得成功。六是组成温带与热带种质充分重组的群体或种质库,又称种质综合种。

      今年国内的气候复杂多变,给玉米的生长带来挑战。云贵区域 4 月至 5 月持续的低温,玉米苗期发育迟缓,散粉期较往年晚 7 天,6 月-7 月持续降雨,田间青枯、灰斑、穗腐、渍害发生较重。黑龙江东部 5 月低温,6 月、7 月持续降雨,玉米营养生长未完成即开始散粉,对品种的耐寒性、耐涝性提出挑战,大斑病有爆发的可能性。黄淮海 5 月高温干旱,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阴雨寡照,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的高温等等,带来了春播玉米的青枯、倒伏、穗分化不良、花粒等现象,夏播玉米会什么样呢?更多的不确定性已经在发生,给玉米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市场的增量与维稳,生产的规模与库存,资金的归集与分配,育种材料的选择与淘汰,种质资源的创新与改良,在遇到恶劣环境的时候,我想会让我们更深入的进行思考吧。以上为个人近期所思,未有太严密的思路,希望种业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育种方面能够高质量的创新,在未来 5-10 年做成中国特色的新资源,形成中国独有的新模式。

      来源:南北学苑  隋朋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9-17 04:01 , Processed in 1.1915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