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种子 玉米
查看: 3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麦育种的选配&选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管理员 发表于 2024-10-30 09:2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麦众承 ,作者马翎健

      坐着板凳听老师们的报告10天了,感受很多。轮到我值日了,下笔才觉得不易。不想太学术化,不想有说教味,不想无病呻吟,更不想误导大家。就随想随说,谈一些感受吧。

      一、关于协会与交流

      “小麦种质资源民间交流协会”创立之初,仅20多人,我戏称为兴趣小团伙,基本都是育种一线的伙伴。短短五六年,现在已过百人,很多老师都成绩斐然,喜讯不断,“交流”之功不能不提;协会的发起人、两届理事会成员、以及为我们唯一一次大聚会赞助的牛新印老师,不得不表达感谢。

      协会之所以加了“民间”二字,是为了更随意的交流。“民间”交流,贵在不拘形式,更重实效。所以这几年大家只要有相聚的机会,不论是田间地头、会议间隙,还是观摩现场、考察路遇,更喜杯盏交错、半晕半酣时,三俩成堆,激情交流。少了阿谀之词、堂皇之气,多了坦心相对、善意指点。于是乎,同行变成了朋友,老师变成了知己。

      就我而言,这几年学习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很多非常亲近的朋友。协会的朋友来杨凌,只要我在,一定会陪。品“西凤”,谈小麦,一大快事!

      二、关于小麦育种,几个小问题随便说说

      育种中的任何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角度不同,看法不同。交流之功,在于获得启发,或者触动了你的某一点,不是非要接受某个观点。

      1、育种的“工匠”精神

      说到底,小麦育种也算是一门手艺,育种人都是匠人,再拔高就算是“工匠”。

      既称工匠,必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涵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崇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大国重器”都体现了工匠精神。

      育种人的工匠精神,首先要有“雕刻”之功。苦心学艺、不忘蓝图、严谨执著、追求完美、甘于寂寞、精雕细琢。拿出的东西自己满意、同行认可、市场认可,这才是一件匠心作品。

      育种的工匠精神,还在于创新,在于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既可以照猫画虎,也可以依梦雕龙。

      育种的工匠精神,还在于勇于超越。最近听几个年轻同仁说,协会的交流不知道写什么,在这么多老师面前不敢写,怕说错,有“班门弄斧”之忧。我认为既然是匠人,免不了“耍”斧头,不敢班门弄斧,成不了好匠人。育种人既要有俯身求教的谦逊态度,还要有敢把师父“拍在沙滩上”的勇气。

      2、育种的成与败

      对于常规育种的理论和套路,大家都懂的很多,彼此差异不大,但育种的成效却大不同。品种井喷者有之,一辈子没出过品种的育种者也有。这都不能归咎于育种理论与套路的问题。我觉得主要可以归纳为:

         育种理念偏差,组配失当,目标跑偏。

         育种眼力不足,选择失当,漏掉大鱼。

         育种环节疏漏,考核失当,品种有缺陷。

      这些错误,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犯。有的人交流学习的多、意识反应快、调整的早,最终效果也不错;有的人认识的晚、接受的慢、调整迟缓。而一切认识和调整,又都基于学习、交流。这就是我们协会的初衷和本群存在的价值!

      育种者中有两类特殊的类型,值得大家注意。

      有一类育种者,思维独特,剑走偏锋,会选育出独特的、甚至开创性的材料或者品种,为育种踩出一条新路,引领行业新潮流。这样的育种家堪称伟大,令人尊敬。

      但育种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育种理念或目标失当,却认死理,不向生产学习、不向市场问道、不屑与同行交流、不接受别人的观点,进入死胡同也不转弯。结果就是吃苦耐劳、事倍功半。

      3、老生常谈的选配和选育的问题

      前边几个老师都提到了选择的重要性。王世杰老师用“非常非常费劲又非常非常重要”来强调。我今天也想特别谈一下“选”的问题。其实这貌似不是个问题,选择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我确实看到了很多重配轻选的现象,包括我本人也或多或少犯了这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配”体现的是理念,是超前构架,是选的基础;而“选”是育种家认识和鉴选能力的真正体现,才是育种成败的关键。

      同行间经常讨论和纠结于多做组合还是精做组合的问题。“多做组合”与“精配组合”本无对错,各有其道理。只要适合你自己组配思维、育种理解、思想体现、条件具备、时间和精力允许的组合数,就是合适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重要的是,不能因多而轻选。

      近几年有一种看法,认为大量组配可以代替精准选择。这是认识问题,无关乎对错。有人认为大池子里钓大鱼,要比自己在小池子里精心养一条好鱼要容易、概率大,但那除了要有大池子和好鱼竿,还需要高超的“钓术”和运气;精心养鱼是辛苦、投入多,但最可靠、目标准确、产出稳定。要不然,为啥卖的鱼多数是养的,钓的很少!

      在目前小麦亲本材料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对大多数一线育种人来讲,“选”比“配”更重要。看看著名品种的亲本组合,很多人在自己做过的杂交组合里都有过。可是,只能拍案感慨大鱼没逮住,小鱼也溜走了。这样的事例太多。

      中麦578的亲本之一是中麦225,看了中麦225参试的组合才知道其是澳大利亚材料sunstate的后代。Sunstate在1997年澳大利亚专家来访的时候交流给我们合作转不育系,我们把它转成了不育系,也做过常规杂交,但没有选留下一个有价值的材料。说惭愧有用吗?

      重配轻选的问题,我自己体会也很深。2009年我回国后开始单独配制常规组合。前3年由于试验地等因素的限制,3年共配的组合大约100个左右。组合虽少,可那几年真是按老先生们教的方法“爬”到地里“精选”单株,没逮着大鱼,小鱼还是逮了几条,大大小小选出了8-9个品种;而近几年组合多了,产出率反而不高。反思自己,还是精选不够,精细雕刻不足,选穗偏多。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精选”过多的后代,老腰不行,30亩后代足够我选了。

      “选穗”是一种非常简单高效还省地的方法,好学好用又省力,我自己也用的很多,也给很多人和公司推荐过。可是,选穗不能完全代替选株,海选不能代替精选。我还是建议,在一个选育周期里,最少要选一次单株,好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重点材料高代全小区“拔选”,是我们的常用做法,作用很大。

      我的认识是,精选会出精品,广选会出“怪材”。二者结合,既可以选出不错的品种,也可以创制出特色种质或者突破性品种。

      4、“看”与“选”的关系

      又是废话的问题,但我还是想谈谈。

      黄淮南片的同仁们都深有体会,每年的5月份,育种的人像打了鸡血,激动又忙乱。“五一”过后,时间都是按半天半天计划安排的。主要的工作是观摩考察和后代鉴选两大方面。后代鉴选固然是根本,但许多育种者不注重“看”,越年轻出去的越少,反倒是年龄大的育种者出去跑的多,当然其中有团队分工的原因。我经常和年轻一些的同事说,从某种角度上讲,“看”比“选”还重要,还是尽量抽时间多出去看看。每一次出去都会有收获和感受,选择时会事半功倍,也能够调整育种理念,不至于钻牛角、不至于跑偏、不至于落伍。

      黄淮南片的陕豫苏皖,再加上鄂北,实在太大,看1圈就得10多天,再加上观摩会等等,5月份20天在外边,白天坐车满地跑,晚上举杯在交流。很累,但很值得!

      5、顺应育种发展和市场化的要求,育种要有前瞻性

      品种审定制度收紧、审定指标提高成为可预见的趋势。新种子法已发布,对品种的“种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选育5-8年后的品种,就不能再完全以现在的眼光和标准了,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性来自于对育种发展趋势的了解,对国家政策的了解,特别是对市场需求的了解。

      小麦育种周期长,掉头慢。没有提前进行材料和组合的布局,几年之后也许就会落后。也许数年之后,形势会由现在的“卖品种难”转变为“出品种难”。那时的好品种里有没有你的“娃”,也许现在就决定了。

      桑榆已逝,东隅非晚!做不到先知先觉,但意识到了行动也不算晚。

      祝愿大家都出好品种、出大品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种业商务网 ( 豫ICP备15021007号

GMT+8, 2024-11-21 14:23 , Processed in 1.1713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bbs.chinaseed114.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